首页> >


 
家在阿拉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11/09 17:3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收获自己种的肉苁蓉 祁海红摄

  那么,阿拉善的“治沙”从何入手呢?把这个决定权交给自己组织起来的阿拉善农牧民,就是SEE的回答。因为原本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是和谐的,老一辈人还在,童年的记忆还在,因为他们——

  “家在阿拉善”

  记者上网搜寻王石的资料,欣然发现“老王的博客”中,关于SEE的一系列文字,总标题是《家在阿拉善》。

  “家”,一字中的!那是说:只有家在阿拉善的农牧民,最知道自己怎样能够承继祖先留下的家园,并传给子孙后代。

  这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阿拉善做了很多努力,黑河分水,退牧还林,禁牧封育,搬迁安置“生态难民”,飞播牧草,发展沙产业、节水农业,等等。SEE来做什么呢?

  综观SEE在阿拉善所做的尝试,不让农牧民成为“搬迁专业户”,不让农牧民搬迁后收入下降,无所适从,帮他们建设一个又能生活安逸又能多挣钱的好家园,就是核心。方法呢?

  邓仪介绍,SEE确定的战略,就是与阿拉善当地政府合作,从几个嘎查(村)入手,推动“内生式发展”——文化的内生、资源的内生与能力的内生,即通过建立新机制来促使传统文化的复兴,紧紧依赖当地资源来决定发展什么,并让当地人发掘自己的能力去适应新的生产、生活。

  SEE的第一招是出资让农牧民代表出去考察学习。邓仪今天讲起来好像笑话:开始时村民以为SEE的工作人员是“人口贩子”——出钱让我们去外地?还能回来么?但他们终于出去了,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沙漠边缘的召素套勒盖嘎查,本来是要搬迁退出退化草场的,村民代表出去参观后,经过和大伙儿讨论,制订了村民公约:我们不退出草场,但是每家都减少养羊的数量;每家都不许买卖梭梭柴,自己用柴只能人力去背,不能用车去拉(以此来限量);任何人不得砍伐草场上的任何植被……就这样看上去简单几条,但是意义非凡——“公地悲剧”的发生被阻止了:大家都意识到草场的重要,但是只要有一家因为大量放羊、卖梭梭柴而获利,其他人也会效仿,草场就保不住,只有大家相约都不去从事毁害草场的行当,才有可能保住共同的家园。

  SEE的第二招就是引导村民建立自己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和合作社、人民公社那时集体所有制下的组织不同,现在村民是从自己一家一户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组织起来,参与公共资源的保护,重建权利与责任关系,他们会一起商量、约定,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于是,提高收入的办法村民们也商量出来了:草场上牧鸡,柴鸡价钱高;梭梭林里种肉苁蓉,这种寄生于梭梭根的名贵中药卖得好。骆驼虽然现在价钱不行,但是它们的踩踏能抑制鼠害,又能传播草籽有利草场多样性,就要保留甚至适当增加。烧柴的解决靠节柴灶、太阳能灶,建沼气池;羊粪进了沼气池,自家就是循环经济;小型风力发电连照明、看电视都有了。

  在乌达木塔拉嘎查,村民开会讨论SEE支持的小额信贷项目,一屋子人都坐满了,讨论和举手表决自己对项目实施的意见。SEE的工作人员拿着根粉笔,把村民的意见、表决结果等等写上黑板,一句话都不用说,等村民商量拿主意。

  在这些项目中,SEE与政府合作,来帮助农牧民。比如SEE会出三分之一的钱,政府的资金支付另三分之一,鼓励节柴的、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建设,鼓励减少草场破坏的新的养殖、种植业的开发发展,但要农牧民选择自己认可的方案,自己掏其余的资金,因为这是农牧民自己的事情。只出部分资金,不包办代替,就是SEE的第三招。

  铁木日乌德嘎查的村民退牧还林后改务农种玉米,曾经因收入水平大幅下降而频繁上访。SEE的项目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是三套班子一驾马车,让村民代表出去参观生态农业,回来后的村民一句话:人家做得成,我们也能成。村民自己集资,SEE帮助配股,政府协调用水用电,建起了机械化奶牛场,玉米秸秆喂牛,牛奶卖到大型乳品公司。这可是农业产业化的方向,王石说:“看着就兴奋!”当地政府把铁嘎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了。

  邓仪讲了个故事:SEE支持牧民种苁蓉,资金有限,谁的方案好谁优先,蒙古族牧民巴利语惊四座:我只是向SEE借钱,等收获了苁蓉赚了钱我就还给SEE。讲这个故事邓仪是要说:不用担心农牧民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那是相当有自信。

  穿过600公里戈壁考察阿拉善,“回来的路上,我们的小车在广袤的大地上狂奔,音响中播放着草原新歌: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杨利川写下文章——

  “让企业家与农牧民一起成长”

  SEE资助了一个项目叫“阿拉善人与环境的照片故事”,把照相机发给一些普通的农牧民,让他们拍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园,并讲述这些照片中的故事,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细致的阿拉善,也让农牧民因此深入认识自己的家园,珍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

  “农牧民眼中的阿拉善”,冠以“我们的”沙漠、水、植物、牲畜、生产劳动、宗教活动、家庭生活、骆驼节,还有新开始的保护环境的行动。这些摄影员最初是“生疏和不自信”,看到自己照的照片时表现出“欣喜”,讲照片故事时妇女摄影员“羞涩和不善言辞”,照片展览时已经“满足与自豪”。拍照使他们行动和思考,拍照给他们生活带来变化,一位中年妇女讲到这些甚至“当着大伙儿的面哭起来”……

  对比在SEE的项目中自信与自主起来的阿拉善农牧民,企业家自问:我们的乡土、乡根、乡情在哪里呢?我们的和谐呢?我们所倡导的诚信体系、公益行动、公民意识什么时候成为社会准则呢?我们的民主建设何时走向成熟呢?

  从成立到今天3年,SEE已经累计发展会员119家,募集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各类项目25个,累计保护草场700多万亩、生态林60多万亩……可SEE的理事张虹海这样说:“SEE的价值也许不在于治了多少沙,染了多少绿。SEE的真正价值,大概在于通过在这片荒凉土地上的努力和探索,……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模式、新的途径。”

  SEE的努力已不局限于阿拉善。王石介绍:SEE如同一个孵化器,加入其中的企业家们,SEE的理事们,在自己的企业中,也实践起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建立用于公益事业的基金。SEE还通过“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和“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调查活动等,引导和带动更多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张虹海说,SEE所做的,“既是中国企业家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和承诺,也是企业家们对自身责任的重新认识和诠释”。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让企业家与农牧民一起成长”,真是。

  参考文献:《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图片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提供,署名照片选自画册《凝视沙尘暴的发源地——阿拉善人与环境的照片故事》。

[上一页] [1] [2] [3]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阿拉善see第四次理事会员大会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