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水土流失区域参与式生态修复项目(2) |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4 02:55 |
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的位置地形图
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的地况现状
生态建设过程中的片断
3)项目设计
(1)、明晰产权,将集体水土流失区域(荒山)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治理)分离,公民组织与集体签订50年水土流失地(荒山)治理与建设协议,建立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契约管理);
(2)、采用参与式方法,运用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干预等综合措施,组织依靠社区和动员开发社区潜力(生态重建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3)、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分享与交流,辐射项目成果,推动社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4)、通过项目的广泛参与和项目成果与影响的评估,推进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改善。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2001年以来,项目负责人先后聘请专家20余人次进入社区实地考察,采用参与式方法与当地社区进行数十人次交流与沟通。通过深入了解和充分听取村民建议的基础上,召开社区村民会议与社员代表会议10余次。同天井村六社签定了(从2001年12月16日至2050年12月30日)共50年的“荒山承包治理合同”。明确了治理范围与内容,双方的责任与义务。5年内分2次(2005年12月底付清),项目责任人共支付给集体28000元的承包治理费用,项目负责人取得了集体所有权荒山的治权。
项目责任人通过现场测设和农户参与,明确了水土流失区域的区界。组织开展了区域调查和治理规划设计方案,将区域区划成育苗小区、植被修复小区、树木园小区、封山育林育林小区、管理园区(科研),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项目责任人同时聘请管理人员进入现场,吃住在搭建简易工棚,开展施工前的筹备工作。通过参与式的方法,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王世国同志(共支付工资累计45000元),负责项目区域的常年性社区宣传动员、生态管护和工程建设的劳动力组织管理工作。
采用参与式的方法,投资12000元,修通治理区域的简易公路500米,桥10延米,满足了治理区域的物资运输,同时改善了社区10多户村民交通状况;投资20000元修建蓄水池80立方米,改善治理区域的生产用水,改善区域生态脆弱现状;投资10000多元,运送土肥、垃圾共150吨到治理区,改善土肥结构;投资55000元建造简易管理站200平方米,同时架设电线600米,安装电话1部,购置简易办公设备,创造了管理条件;投资65000元,建设苗圃2亩,连续育苗10万株,栽植各类苗木5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亩,并带动了社区林果业的发展。项目责任人6年来动员家庭成员及社会各界600人次进入治理区域工作,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每年组织进行一次治理区域内的生态变化调查研究,并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题词、到园区植树,并开展社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培训,积极筹建生态陈列室(收集各类矿物、植物标本100余份,民间文献数十种),先后接待国内外考察人员30人次,近六年时间项目责任人积累了十余万字的项目资料和图片,为治理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研究会秘书长个人筹集和治理区域内苗圃收入,并逐年投入。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采用参与式办法,建立了社区水土流失区域管护的长效机制,签订了治理地50年管护协议,落实专人进行了连续6年的管护工作。修建蓄水池一处,蓄水80立方米;修建乡村道路500米(桥一座10延米);建立苗圃2亩,累计育苗10万株;栽植各类苗木5万株;修建管理房100平方米;完成项目投资22万元,150亩水土流失裸露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增加到91%,植被种类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39个。动物及昆虫增加了30多个种类。为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和培养社区生态保护意识积累了经验,改变了当地社区环保理念,治理区域的示范和影响,成功保护了当地社区1000亩森林资源免于人为破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