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水土流失区域参与式生态修复项目(1) |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4 02:55 |
生态建设过程中的片断
治理前的荒山
荒山治理后
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
(1)、乱砍滥伐:该地五十年代前,是一片密林,四五人合抱之树比比皆是,属当地的植物演替顶极———柏木群落。据当地老人讲,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片柏林曾是当地百姓躲避战乱的地方,在战争频繁的年代,村民除年事已高的老人守家外,其余青壮将食品和贵重物资搬进这片山林藏隐,待地方安靖时方才归家,这里历来就被村民们视为风水宝地及避难所。然而时至50年代后期,人们便开始对这片树林砍伐,用作熬硝,炼钢铁,至60年代后期,盗卖砍伐或烧柴,将这片山林大树砍伐毁尽。
(2)、管里失控:破坏的林地,因环境的改变,植被行逆行演替,未被人们所认识,加之当时看似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未在村民心中行成危机的信号,因而也没有人研究和制定对这片林地的管护,加之贫穷的阴影,树木仍在任意被盗伐,实质上幼林还在继续被蚕食,以至后来的光山秃地。
(3)、不切实际的开发:林地原生植被破坏后,村民们又将这片土地开垦种花椒,因此将地上的灌丛全部挖掘,全垦种上花椒后,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土壤肥力随水土流失。加之缺乏技术,管护措施不落实,村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直接损失5000元货款投资,劳民伤财。几年后椒树被盗或被毁殆尽,此地重新成为一块荒地。
(4)、强度放牧:土地荒芜后,人们对这片林地早已心灰意冷,只好用作牧地,然而就是这块牧地上年载畜量逐年增大,一个社80%的牛羊在此地上牧放。牛羊践踏,人为挖根伐薪,从此将这块林地变成不毛之地。
(5)、社区村民仍然在贫穷(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任意毁坏自然资源、干旱、洪涝、疾病交替中感到无助,沦为通江县城眼皮底下的特困村(离县城仅10公里)。
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和人对自然的过分索取行为,治理急剧恶化的荒漠化、石漠化荒山,避免社区恶性循环的悲剧重演,保护物种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人们必须反思,探索民间保护社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机制,对类似水土流失区域的有效治理,是社区和社会有识之士的迫切愿望,这也是项目实施的背景。
2)项目目标
建成通江县民间组织参与水土流失区域有效治理和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形成社区生态、工程、社会(区)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列成果。促进政府有关政策的改善,为治理和改善通江县水土流失区域(面积1560.7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7.91%)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搭建民间环保组织和个人(公民社会)有效参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