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旅游基地 |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6 14:43 |


2006年暑期绿派社对沙湖山乡的回访


沙湖山现状


团队
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
沙湖山乡是60年代星子县通过在鄱阳湖区修建围堤而形成的,位于星子县南端,东临永修县吴城镇,是鄱阳湖的长湖、沙湖和扒湖之间围垦成的一个圩垸,垸外有湿地50000亩,水清草美花香,鱼虾螺蚌丰富,最为奇特的是湖区冬季不结冰,是鄱阳湖中的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点之一,是白鹤、天鹅等众多候鸟的理想越冬地。鄱阳湖区现已查明的鸟类310种,兽类47种,爬行类48种,鱼类122种,贝类40种,昆虫227种,浮游动物47种,浮游植物50种,高等植物476种,鸟类总数达三十万只,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54种,全世界95%以上的白鹤在这里越冬,享有“白鹤王国”,“中国第二长城”的美誉。湖区湿地风光优美,傍晚景观尤其迷人,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飞扬,也有一鸟独立于牛背上小憩的静态唯美,具有巨大的湿地旅游发展潜力。
1998年特大洪水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尽管沙湖山乡自1998年以来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但是污染现象的增加,人鸟争食,人鸟争地的现象促使当地居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必须改变甚至放弃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因此,与当地居民共同思考探索既环保又高效的替代产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生态旅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为一种替代产业在沙湖山乡被提出来的。
2)项目目标
1、改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2、变生态、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通过开发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项目设计
附项目计划书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附项目计划书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沙湖山试点项目”启动后,世界自然基金会采取“滚动式”的资金投入方式,首次投入50万元的单项最高资金用于项目开发。如今,每年初冬的沙湖山湿地上,10万羽候鸟翔集,组成一幅壮观的候鸟越冬图,沙湖山成为候鸟观赏与湿地农业观赏生态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