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昆明滇池湖畔高尔夫球场生态及环境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6 14:29 

    昆明滇池湖畔高尔夫球场生态及环境建设

  1. 滇池湖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等多种生态灾难。

  (1)湖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湖滨土地过度开发、围海造田和防浪堤的修建破坏了湖滨生态环境,导致湖滨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滇池湖滨原湿地生态系统多被开垦为耕地或鱼塘,严重破坏了滇池湿地系统。防浪堤的存在导致了水体与湿地的隔断,阻碍了堤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湖滩、沼泽消失,仅剩少量河岔,致使湖滨带生物多样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湖滨动植物生境遭到破坏,以致丧失了湖滨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

  (2)生物多样性锐减

  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导致原有动植物的生境丧失,沿岸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造成湖滨区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湿地、陆地逐步消亡,生物物种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湖滨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进一步破坏了湖滨带的生态功能,致使湖滨带缺乏应有的生态防护。

  (3)湖滨污染突出

  湖滨带本来是湖泊拦截污染物的最后屏障,由于失去天然湿地、人口密集、单位面积耕地化肥用量过大、城市点源截流剩余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水污染等的直接入湖等原因,使目前的滇池湖滨带不仅丧失了净化水质的功能,反而还成了污染滇池水体的严重区域之一。

  (4)面源污染严重

  滇池沿岸农业发达,人口密度集中,面源污染是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城市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50%,农村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30%;目前农村面污染源治理仍是缺口,对沿湖村镇的生活污染没有相关治理控制对策。所以沿岸的农村生活污水、绝大多数生产性固体有机废弃物直接排放,最终进入滇池水生态环境,成为滇池水体的长年持续性污染源之一。

  2. 项目区域内污染现状分析

  “昆明滇池湖畔高尔夫球会”项目区域的污染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农业面源起因于土壤的扰动而引起农田中的土粒、氮磷、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借助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途径而大量地进入水体,或因畜禽养殖业的任意排污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从本质上讲,农业面源污染物来自于土壤中的农业化学物质,由于目前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在水土流失的同时,大量氮磷元素及农药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污染。因此,它的产生、迁移与转化过程实质上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它圈层特别是水圈扩散的过程。

  农业已作为一种污染源的事实已不可否认。现实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各类农田排水(包括降雨径流)中的污染物流失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另外,农业生产中基本没有防止地表径流的设施,水稻田间田埂破损严重,田面水在稻田之间串流、稻田水外漏普遍。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目前尚无法对农业排污进行集中处理。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生态的冲击效应可谓是全方位的。但面源污染的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危害对象是水环境,这主要归结于农药、除草剂及其降解产物,化肥中夹带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其直接的毒害是引起水体生物的急性中毒,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以及有毒物在水体食物链中的富集,如磷肥中的重金属镉等。上述毒害型污染物对水体环境负作用最终将影响到人类本身。

  值得强调的是禽畜和水产养殖场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冲洗养殖场废水以及动物屠斩场排污等的污染问题。近年来,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

  项目区域内原先土地使用结构主要为农田、鱼塘和菜地。然而传统的农业模式正是对滇池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根据调查,原先该区域农田中过量乃至超量施用氮肥的现象十分普遍,其用量往往达到科学家建议的经济施氮量的2-3倍,而且多采用一次性面施,导致氮肥大量损失,硝态氮的淋洗严重,淋洗比例高达26.5%,这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当灌溉量或降雨量过大时,农田的地表径流比较大,施用的肥料易于进入农田附近的水体,污染地表水及滇池水质。

  鱼塘需施用含有氮、磷、钾、钙、硅等元素的多种无机肥, 其用量是:基肥于放鱼种以前施,以平均水深1.5米计算,新塘每667m2 (亩) 施碳酸氢铵6~8千克或尿素2~4千克或草木灰15千克,旧鱼塘施用量可适当减少。追肥于生产过程中施, 新塘7天左右施1次, 用量以基肥量的一半为宜; 旧鱼塘每次追肥的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鱼塘施用的有机肥包括绿肥、粪肥、沤制堆肥、其他杂肥等,要根据水质与温度灵活掌握。腐熟人畜粪作基肥, 每667m2 (亩) 用量400~600千克; 作追肥要少施勤施,7天左右施1次, 用量60千克左右。将所施用的肥料折合成纯氮约为210-420kg/ha/year。鱼塘的施肥量虽然较低,但是由于肥料直接进入水体,会直接影响地表水的水质。在施肥量较高时,每年单位面积有420kg/ha 氮素进入鱼塘水体。另外有机肥、绿肥的大量施用也增加了水体富集营养的可能性。

  同时,为了追求一时的高产高回报,菜地的肥料投入量很大,常常在施用大量精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施用大量的无机肥。这样大量的投入,而支出仅为21%-36%左右,必然促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大量累积和磷素的不断提高。蔬菜地土壤的pH值偏低,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剖面中大量硝态氮和速效磷的存在对地下水和附近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构成了威胁。因为大多数蔬菜是浅根系和没有庞大根系的作物,如果遇到灌水量过大或降水量较大的情况,硝态氮淋洗到地下,或地面径流把土壤表层的磷、氮携带入周围的地表水会经常发生。来自蔬菜地井水的样本测试,73%超标,硝态氮含量为75-180mg/L。

  由于长期以来该地区所有农业废水及居民生活用水都是直接排入滇池,未经任何处理,富含有机废物,是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项目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和计划

  3.1 建设湖滨生态带

  3.1.1污染负荷构成

  根据环湖生态建设规划和生态带建设区的低密度度开发工程布局,本项目生态工程承受的污染负荷包括:(1)沿岸污水厂、截污管线和初期雨水截流工程建成后,经污水厂处理后的污水和初期雨水;(2)低密度开发区处理后的污水。

  3.1.2项目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原则

  (1)恢复湖滨生态带,维持生态功能的原则

  遵循湖泊的自然规律,按照湿地生态过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物种适应等),建设具有自我维持协调能力的生态系统。重建的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洪水、干旱、风暴、种群异常等)的干扰,并能从干扰中迅速恢复,并且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效益。

  (2)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原则

  在恢复滇池水体保护屏障功能的同时,逐渐恢复湖滨带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生态系统的协调、生物定居、功能实现等生态过程的建立、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不能期望它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3)注重生态协调性原则

  在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效应。在项目生态建设、景观设计与植物种类选择时适当考虑湖滨带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经济利益。

  (4)遵循湖滨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项目建设的生态工程,调整该区的产业结构,带领农民脱贫奔小康结合起来,为搬迁后农民的生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1] [2] [下一页]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