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6 13:52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新农村

    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

  (1)现今的农村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污染,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集体意识、互助友爱的文化与文明逐步退化,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的发展。而光用资金是堆砌不出新农村的,因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并使农民致富和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探索非常必要。

  (2)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襄樊地区的汉江调走三分之一的水,对当地造成巨大的生态危机,现在也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作为饮用水源,汉江流域居民的健康面临威胁,因此,项目的主旨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动员与培训,提高农民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尽力降低调水等因素造成环境污染的危害。

  (3)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水任意流入河沟,汉江支流水质全是劣V类。需要从生活小事入手,让村民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好汉江水源,为北京、天津等地提供质量良好的水资源。

  2)项目目标

  (1)规划农民的衣食住行,通过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转变,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含蓄的注入到生产经营和生活习惯之中。

  (2)实施垃圾分类,进行中水回用,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一建四改”,广泛使用沼气,垃圾和粪便彻底资源化,沼液肥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3)恢复农民的集体意识,自信、自强,邻里和睦、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

  (4)“开启民智,双向扶贫”,对农民是财力的扶贫,对干部是观念的扶贫。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能力。

  (5)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建设无化肥农药的有机茶场,发展农家乐和绿色农副业,带来新的收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6)试点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3)项目设计

  把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观念传递给政府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提高利益相关群体的能力,成为项目获得理解和持续的关键,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从历史文化和信仰层面挖掘村民潜质,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增加社区的凝聚力,使项目可持续发展。

  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实施先生活后生产的发展理念、以村民致富的愿望来推动公众参与。

  规划过程中,保持自然环境的原貌,不搞大拆大建,把农村建设得更象农村。

  通过中水回用、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

  美是人类的共性,和谐是生存的根本,让村民回归优秀的传统文化,邻里关系和睦,河水清澈,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建筑物有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特色,村民的行为文明……方方面面都体现强烈的美感与和谐。

  建立由政府主导、NGO提供资讯和技术,村民和企业主动参与的合作机制,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试点村村民是项目主体,一切都是村民参与讨论,由他们自己规划并实施村里的事。

  (1)垃圾分类改善了环境,做到了垃圾不出村:村民每户自备垃圾桶3个,保洁员上门收分类垃圾,运往村自建的资源分类中心,保洁员由村民担任,处理垃圾所得费用归保洁员所有。

  (2)“一建四改”的实施,做到了污水不入河:(一建四改)是指“建沼气,改水改灶改圈改厕”(费用由村民自筹和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堰河村有90%户农户完成了一建四改工程。湿垃圾和人、畜排泄物进入沼气池,自然环境大大改善。

  (3)修建了五山茶坛,举行了开坛仪式。茶坛立意在于弘扬中原茶文化,村民把自己心愿埋入茶坛下,弥补现在精神和信仰的空缺。现今每年一届的茶王赛弘扬茶文化,反映了村民崇敬美好未来和致富的信念,已经成为五山镇村民们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政府支持

  (1)襄樊市政府方面意识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

  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很重视,他们进行组织工作的协调、提供项目实施的基础配套资金、提供政策支持。

  (2)2006年省委组织部拨款在试点村堰河建设新村委会,并支持绿十字在村委会中设置宣传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绿十字村民之家”,以便对村干、村民和党员开展环境教育。

  (3)受试点村垃圾分类成效的影响,2004年四季度,五山镇政府下达红头文《关于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专项督办的通知》,将全镇所有村、社区、企业和单位列入督办对象,从2004年10月25日开始,逐单位、逐村、组检查落实,检查结果不仅在全镇通报,而且列入各级干部年终考核体系。

  (4)镇政府参与项目联席会合作机制,给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绿十字利用自身优势组织能力培训,发挥技术咨询和纽带的作用

  (1)通过调研,制订项目发展规划,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实施。

  (2)组织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参与能力的培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参与的作用。并聘请茶叶专家、农副畜牧专家等给村民传授专业知识,增加村民的致富能力。

  (3)利用自身优势,影响政府,争取政府支持。(北京范大学社会学系数据调查实验室评估课题组在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的报告中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生态理念对当地政府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利用该组织的社会资源,用大量专家、自愿者为当地政府的发展提供了包括环保技术、民众教育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实际帮助,对当地政府提供了发展的智力支持。)

  (4)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

  项目费用支出(RMB)107250元,其中世行支持44750元,当地政府捐助41500元,自筹21000元。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1)农户的经济收益。沼气使用减少了农户买煤和液化气的支出,稳定了生猪养殖。自然环境改善带来了新的收入机会,如有机农业、餐饮、采摘和花卉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等等。2004年堰河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5%,2005年增长11.6%。

  (2)社区经济活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参观取经和游览者,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农民的蔬菜—农家乐—旅馆—休闲娱乐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221户村民的堰河村已发展了十多户农家乐,其中上规模、专业化的有三户,每户可接待10人以上住宿,一次可10桌以上就餐,其中银杏山庄每天的营业额有五、六千元。

  (3)自然环境保护效益明显。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大大减少白色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恢复了乡村田园风光,沼液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沼气烧锅村民不用再上山砍树(平均每户每年少砍树4000斤),山更绿了。现在已做到了“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 100%的老百姓用的是干净卫生的水,9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环境效益已经呈现。村民李光朝说:“近十年里,见不到的洁白无瑕的白鹭又回来了,小白鹭越来越多,在家乡的村口、路旁、田野、池塘,处处有它们的身影。它们要在这离别多年的故乡落户安家。” 在深圳打工的堰河青年小何2006年发来题为“五山人的曙光”的Email说:我们那里有很多人都是因为家里穷的叮当响,才不得已辍学,出门为家里创收来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我作为一个五山人感到异常的兴奋,我的家乡终于变了个样!正在向着美好的明天迈进。

  (4)村民价值观提升。项目使得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乱扔垃圾被村民认为没有文化。北京范大学社会学系数据调查实验室评估课题组在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的报告中说:96%堰河村受访者的垃圾分类知识达到及格水平,其中80%完全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5)和睦的社会关系形成。

  A、家庭更加融洽。垃圾分类使家庭男性和儿童参与清洁工作,大男人作风改变。

  B、邻里关系改善。村民出义务工共同建设资源分类中心、中水回用设施,邻里间互相换工帮助建沼气池、交流使用沼气的经验,使村民邻里互助,增加了亲和力。

  (6)村民自尊感增强。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垃圾分类使得老人、妇女、儿童这些农村弱势人群,参与了乡村公共事务,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

  (7)校园环保知识的传播。学校“环保小卫士”的激励机制促使儿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并督促家长。

  (8)“五山茶坛”唤发了村民发愤图强的精神。为增强乡村的凝聚力,重塑村民的信仰,促进生态茶产业的发展,项目期间修筑的“五山茶坛”每年春都举行隆重的而热闹的茶王赛,弘扬茶文化,评出当季茶王,促进优质品牌茶叶的生产,使茶叶供不应求。

  (9)试点村成为学习典范。2005年试点村堰河各项综合指标在五山镇由原来的中游跃居全镇第一,并获得“湖北省社会主义文明新村”和“襄樊市环保第一村”的荣誉称号。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批示:“认真研究五山模式”,2006年3月30日俞正声又亲自考察了项目试点村堰河,感到非常满意,2006年4月7日—10日在试点村所在的谷城县召开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与会代表300多人到试点村参观取经,对试点村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惊讶。

  (10)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项目获得媒体的高度关注,《湖北日报》、《襄樊日报》、《楚江都市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襄樊电视台纷纷关注并报导试点村成功地实施“垃圾分类”,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事迹。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是“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电台上有声”。

  “五山模式”也引起了其他地方政府的关注。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西、陕西、河北、吉林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与北京绿十字接触,邀请绿十字前往介绍五山模式的经验,希望建立以生态改善为切入点的农村和谐社区。

  (11)出版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绿十字结合五山实践过程中记载的点点滴滴和在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编辑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五本的《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标本、方法、模式参考和专家观点,为热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