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人十余年倾其所有热心环保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6 10:03 

  老人十余年倾其所有热心环保事业

  项目综述:

  余晖化雨润桑粹

  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历经八年的时间,花去多年的积蓄和八年的全部退休工资,走遍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治理污染。这是怎样的一个老人?日前,笔者来到了山东淄博,在一座普通的居民小区叩开了潘安云的老人的家门。

  潘安云,69岁。上个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从天府之国的成都来到淄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那消瘦甚至有些干瘪的双颊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他的善良、坚毅、宽容、执着和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我们的话题从他的环保科研成果谈起:

  周总理曾经批示的科研成果

  50年来,潘安云先后在淄博市直机关和多家企业从事环保工作。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他完成了几十项技术改造项目和发明创造,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上个世纪60年代初,氟在企业被大量使用,其毒副作用也显现出来。潘安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利用节假日自费去济南、淄博等地的工厂调查研究,终于在山东铝厂找到了一种替代品。这种替代品价格低廉且便于保存和运输。这种变废为宝的技术很快在许多企业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百忙之中的周恩来总理听说后很快作出批示,几家专业杂志转载,各地相继推广。

  十年动乱中,知识分子被冠以“臭老九”,很多科研人员不敢钻研技术了。潘安云却认定:钻研技术、节约挖潜为国家创造财富不会有错。即使在下放劳动时,他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钻研。七十年末代全省科学大会表彰了29项工业科研成果,在淄博市获奖的5个项目中有4项是潘安云完成的。他还作为唯一的个人代表在会上发言。

  潘安云多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人才称号。90年代初,他被纺织工业部授予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被收入由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中国当代高科技人才词典。

  割舍不下的环保事业

  十年前,潘安云退休了。

  人退休了,心里却放不下他心爱的环保事业,尤其是一想到那些冒黑烟、排污水、跑废气的企业得不到治理,他就寝食难安。他多次到某农药厂、制药厂、化学纤维厂及乡镇企业免费帮助治理,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企业不是这样,他们明明在大量排放污水和有害气体、粉尘,却遮遮掩掩。当潘安云找上门来,水不喝一杯、饭不吃一口帮助他们解决污染时,他们却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有的还冷嘲热讽。这些并未动摇潘安云老人关心环保事业的勇气和决心。有一年,他听说青岛一家造纸厂有一项新的技术治污效果显著,便自费前去考察。这个厂的技术人员被潘安云的精神所感动,向他介绍了具体的工艺技术。就连潘安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考察得到的惊喜,竟成了他外出八年宣传环保的强大动力。潘安云匆匆回家,带上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人上路了。

  他从山东到河北,再到北京、天津、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每到一处,他总是顺着污染的河流溯源而上、循着冒黑烟的烟囱而去,能帮助治理的立即帮助治理,临时难以治理的他都留下他的治理方案,并一再宣传为于孙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的道理。

  有一年夏天,因为当地经常拉闸限电,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家玻璃厂的煤气发生炉无法正常运行。正在当地进行环保宣传的潘安云得知后,立即来厂进行考察并提出了技改意见:运用蒸汽射流原理,利用本厂废热锅炉产生的蒸汽压力作为动力,满足煤气发生炉的动力问题。征得厂方同意后,他日夜带领工人进行改造,很快获得成功。经运作试验,不但大大降低了噪音,保证了企业持续稳产、高产,每年还可节电数十万度。技改完成后,潘安云分文不取,带着深深地满足和喜悦,又踏上了他的行程。

  无怨无悔的选择

  这些年来,潘安云有过完成污染治理工程带来的满足和欢乐,也有过不被人理解、受到讽刺、挖苦甚至打击的辛酸和苦涩。谈到这些,他总是淡淡地一笑,但他觉得无怨无悔。

  在四川另一个城市考察时,有人向他反映当地一家印染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了一条清澈的河流。潘安云立即来到这家企业,经过仔细考察拿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并不支持。无奈之下,潘安云去市里自费买来化学药品、相关的器具,在旅馆里一遍遍地做试验,经过几个昼夜的努力,试验成功了。他拿着有关数据和资料找到厂长,表示自己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只要能治理污染就行。然而,厂长先是婉言谢绝,再到推托直至把他拒之门外,潘安云失望了。

  他躺在旅馆的床上,一合上眼就感到团团腥臭的污水兜头向他袭来,浇在他的身上,浸入他的心头……

  第二天一早,潘安云又来到了这座城市的环保局。然而,官腔、冷漠、推托又一次令他失望了,他在大门外呆呆地站立了二十分钟。

  思来滤去,潘安云决定向四川省环保局反映!他坐上火车,行程一千多里来到成都。当四川省环保局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立即专门下发文件,责成这个城市的环保部门拿出治理方案限期整改。到2004年下半年,这家企业终于实现了污水的达标排放,省环保局有关人员希望潘安云亲自到现场看看。

  激动不已的潘安云来到了这座曾经令他伤心,却又久久割舍不下的城市。在河边,他捧起一捧清澈的河水久久凝视着,止不住的泪水一滴滴落在手心、落入河水之中……

  这些年来,潘安云为宣传环保,帮助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改造,花了多少钱、跑了多少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但有一个事实是:在他外出的八年里,家人把他的工资一分不少地存到了他的账户上,到前年春节前夕,女儿因病住院,匆匆赶回山东的潘安云摸遍了身上的口袋,却只找出四百元钱。而这时,他才知道,从02年起,儿子、女儿、女婿相继下岗,他们靠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各自的家庭。而这些年当中,潘安云支援儿女的也只有这区区四百元钱。他深感欠儿女的太多。但一想到那些变清的河流、不再冒黑烟的工厂、没了噪声困扰的工人他又十分满足。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