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2)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4 03:16 



蒙古野驴



迁徙过来的蒙古野驴



死亡的蒙古野驴

  7、多种经营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多种经营必须限制在实验区和实验区外进行,不得涉及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危害。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本地优势的原则。利用保护区充沛的土地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怡人的气候和秀丽的景色,以国营、集体、个人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营方式。

  三是不破坏动植物资源和景观的原则。保护区内开展的经营活动,要有益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调节适应能力和整体负荷补偿能力。经营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规定适度的规模。

  四是促进各项工程和有利于保护的原则。经营项目必须在维护保护区各项建设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经营,经营活动不能妨碍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立足实际,面向市场的原则。经营要充分利用本地材料,积极发挥地方优势,面向本地市场,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适销对路,附加值多,效益稳定的名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适宜保护区自身发展,具有持续性和战略性的经营之路,能够经得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考验。

  总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的前提下,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区和周边苏木的开发活动对保护区资源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北部的巴音杭盖苏木、宝音图苏木、格日勒敖登苏木和巴音前达门苏木境内。北以中蒙边界线为界,距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124公里。保护区东西横跨140公里,南北纵深22公里,总面积约308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生长有国家级保护植物梭梭,并伴生有野生植物96种,有鸟类37种,兽类31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7种。2000年8月,由蒙古国境内迁移过来20000多头蒙古野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就是因为这些蒙古野驴而设立的。保护区东西横跨140公里,南北纵深22公里,总面积13.1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4.2万公顷,缓冲区3.8万公顷,实验区5.18万公顷,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北部的巴音杭盖、宝音图、格日勒图敖登和巴音前达门4个苏木(乡)。

  2000年因蒙古国遭受特大干旱,数不清的蒙古野驴为了寻求“温饱”,“背井离乡”来到了与蒙古草原接壤的乌拉特草原觅食。

  为了让蒙古野驴在乌拉特草原找到回家的感觉,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先后投资40多万元人民币,开挖了6个饮水点,并用推土机在戈壁滩上推开大土坑,铺上塑料薄膜,再用汽车运水,供野驴饮用。同时,对边境线破坏的围栏进行补修,设立了永久型宣传标牌,林业、公安部门还派出了巡逻队,昼夜守护在通往蒙古野驴分布区的交通要道上,防止人为干扰和偷猎。

  2001年一部分蒙古野驴在乌拉特草原度过“灾荒”后,又回归故里,而另一部分蒙古野驴则滞留在了乌拉特草原。据统计,当年进入乌拉特草原的蒙古野驴有近3万头。

  为了给这批蒙古野驴创造一个永久安宁的生活环境,国家于2001年投资1200多万元,在蒙古野驴栖息的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梭梭林地带,建立了国家级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已先后打了浅水井,建了补食点、救护站、了望塔和围栏工程。

  为了更有效得保护野生动物,让更多得群众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中来,乌拉特中旗政府对保护野生动物得群众实行物质奖历凡救助一只野生动物,奖励200元。3年间,共为救助野生动物的群众发放了6000多元的奖励金。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在保护区得保护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数量现在达11400多头。过去消失很久得鹅喉羚、北山羊、大鸨等,还有狼、狐狸、沙鸡、百灵、兔、鼠、鹰等等也时常可见了。

  于群众的积极参与,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救助。在这些救助的8头(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有蒙古野驴5头,草原金雕1只,秃鹫2只;在救助的14头(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有石羊4只,鹰类6只,鹤类2只,鸬鹚2只。

  由于地方政府自己配合得力,和群众得保护意识得提高积极得参与。使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得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种群得以扩大。

  蒙古野驴资料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

  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营游荡生活, 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8~9月份发情交配,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怀孕期约11个月,每胎1仔。

  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上一页] [1] [2]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