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孜地区民间生态绿哈达奖(2)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4 02:31 



协会对获奖项目进行监测(野生动物测项目)



协会开展基层生态保护宣传



项目开展地区的人与野生动物

  (二)申报方式

  采用相关组织、机构、社区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要求所提供的资料和业绩有绝对的真实性。

  (三)申报奖项材料要求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

  2、联系人姓名、地址、电话传真,推荐人(组织)信息:推荐人姓名或推荐组织名称、单位、地址、电话。

  项目材料:1、项目名称;2、项目综述;3、项目地点(县、乡、村);4、项目开始和结束时间;5、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时间;6、项目目标;7、目前已取得成果;8、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9、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10、项目团队介绍;11、项目资金来源、额度,资金管理;12、相关图片资料,编号并作简短说明 ;13、对项目的实效性、献身与投入、可持续性分别进行较详细说明。

  未实施具体项目的组织(如社区、寺庙)、个人,长期义务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且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公认的实效、有可持续性,在申报评奖时可适当放宽对申报资料的格式要求,但必须具备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详细报告,对所开展的保护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作全面、详细说明。要求事迹具有绝对真实性,绿色康巴协会及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确认后,可帮助完善评奖资料。

  (四)评审程序

  初评:由绿色康巴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收到的申报项目材料进行初评,评选出10个候选项目进入下一步评奖程序。

  培训:绿色康巴协会将对评选出的10个候选项目或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能力建设培训。

  实地考察:绿色康巴协会与有关专家将对进入终评的10个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确认项目的真实性。

  终评:由保护国际项目负责人、绿色康巴协会理事、州内知名人士、生态保护专家、基层社区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13人组成终评委,对评选出的10个入围项目进行综合性评定。

  (五)颁奖:每年结合甘孜州内的大型活动进行。

  (六)申报时间: 每年4 月20日起到7 月20日止。

  三、项目实施监测

  奖励项目指导:由绿色康巴协会对获奖机构或个人进行奖励项目的选定、制定实施方案并指导项目实施。

  奖励项目监测:绿色康巴协会将对获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监测,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的使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四、经费使用表

  经费预算:2005年2006年。

  五、财务管理

  绿色康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有专职的会计、出纳,实行秘书长一支笔签字的报帐制度,“绿哈达”项目经费做到了专款专用。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一、甘孜州绿色康巴协会的责任和义务

  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筹措资金,项目设计,制作宣传资料,利用《甘孜日报》、电视台、中国《发展简报》、NGO信息网等在甘孜州地区18个县的基层社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民间组织中广泛开展“生态奖”项目的宣传工作、

  二、保护国际的责任和义务

  资金筹措,协助和指导“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工作。

  三、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州环保局、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州科学协技术协会、州科技局、州畜牧局、州藏学研究所、州档案管理局、甘孜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协助 “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工作。

  四、基层民间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配合“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申奖材料必须真实,获奖项目要按照《“绿哈达”奖项目实施合同书》开展项目相关工作,项目实施要为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资金来源:

  (一)2005、2006年项目投入经费人民币67.92万元。其中:保护国际筹资40万元,绿色康巴协会筹资27.92万元;

  (二)2007年度“绿哈奖”项目经费预算33.96万元。其中:申请SEE•TNC生态奖(2007)资金人民币20万元,绿色康巴协会自筹13.96万元。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绿哈达”奖的创建:

  “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为高寒地区民间环保活动提供了一个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模式。在加强基层社区与国际、国内民间组织的交流,改善项目实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符合康巴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群众意愿,所以项目实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关注。

  一、项目实施两年来,为甘孜地区筹措了67.92万元的生态保护经费,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等技术支撑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累计下派技术人员125人次到基层指导保住工作,使基层社区保护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因为民间环保组织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和科学、新颖的环保技术;

  二、投入10多万元资金,举办能力建设培训,提高基层社区项目操作能力。搭建交流平台,总结保护经验,将社区传统的保护方法与现代科学的保护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并加以推广。指导基层组织设计出规范、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

  三、筹建“甘孜地区民间组织信息交流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成后,将为本土民间组织、国内外NGO、基金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达到拓展视野、增强交流、促进合作的目的。

  四、第一届“绿哈达”奖评选出三个大奖,通过1年的实施,在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正在进行获奖项目的评估验收;

  第二届“绿哈达”奖评选出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获奖项目颁奖和项目设计;

  五、举办培训会4次,有56个组织256人参加了培训。

[上一页] [1] [2]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2006年度理事大会特别报道
p
生态保护项目标牌
p
亲如一家人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