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与热血的代价呵护地球生灵 |
http://www.sina.com.cn 2007/03/03 13:51 |
董玉清的童年很不幸,两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他的左腿落下残疾。在儿时的记忆里,他对鸟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得70年代初,他在江南松滋市的一个小镇上读中学,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年冬天,河边那些自由飞翔的大雁、白鹤、野鸭,曾留给他无限的遐想。
在大自然里,有这么多的小生灵与人类友好相伴,他感到分外亲切。遗憾的是,不久小镇上办起了硫铁矿、磷肥厂,河流受到了污染,那些可爱的生灵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斗转星移,当年那个爱鸟的男儿已长大成人。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便成为一家工厂的临时工。当时招工对残疾人有歧视,他差一点被拒之招工的门外。后经他勤奋努力的工作,终于在1976年被正式招工进厂,很快他凭着自己对摄影和写作的爱好,成为了工厂宣传科的一名能写绘画的宣传干事。1980年元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常说:“人生需要不断的奋斗,才能有所作为。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我的大脑和心是健全。”他通过自己在摄影和写作方面的不断追求,终于干出了健全人难于想象的成绩。八十年代初,他被松滋县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人才引进成为了一名新闻采编记者。他自从踏入新闻工作岗位后,坚信新闻前辈范长江的一句名:“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他拖着一条残腿,长年穿行在基层农村采写新闻。
1990年,由于他在新闻写作及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又被作为新闻人才调入荆门日报社。1993年元月,时任荆门日报新闻部副主任的董玉清十分关注环保,他心里清楚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像华南虎等许多野生动物都已濒临灭绝。
为此他忧心忡忡,心中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了:端起手中的相机,去记录那些在人类挤压下残存的野生动物,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自己钟爱的环保事业,做一个真正的“地球公民”。
1994年底,董玉清毅然辞去了副主任职务,端起手中的相机创办了荆门日报新闻图片社,从此走上了野生动物摄影的道路,并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1995年4月,他拿出2万多元积蓄,首次在荆门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野生大熊猫摄影展”,使3万多名中小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1996年他又出资5万元,举办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赛”,许多摄影家在他的影响下纷纷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到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10周年之际,几乎耗尽董玉清全部心血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大型环保科普画册,终于由他编著出版了。这部书汇集了我国近300种珍稀动物的照片、资料,是迄今中国最全面的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野生动物大型画卷,其中董玉清自己拍摄的照片约占1/3。
为尽早地编著出版这部大型环保画册,他先后卖掉了妻子结婚时的金银手饰和部分财产,抵押了住房,举债60多万元。1999年9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虽然为出此书董玉清负债累累,但他并不言悔,仍执拗地信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人为自己想干的事业而付出,是一种人生的崇高境界,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