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不能让企业家说了算 |
http://www.sina.com.cn 2007/01/29 18:26 财经时报 |
在《财经时报》记者专访王石前,他刚刚征服了大洋洲的最高峰——查亚峰。如今,这位万科集团的董事长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登山上,少量的时间则用在了慈善基金上。
2005年,王石当上了阿拉善慈善协会的轮值主席。这个协会最初的目标是“治沙”,但在阿拉善的经历让王石觉得,这个工作的价值不在仅仅在于治沙,而在于通过它进行民主训练,更进一步的话,就是要让它成为中国NGO的孵化器。
给好大喜功的企业家上了一课
《财经时报》:从治沙开始做环保工作,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比如为企业造势?
王石:我参与到阿拉善慈善协会的过程其实是比较被动的。环保的领域很大,为什么治沙,无非是因为沙尘暴已经影响了北京。当时,刘晓光(首创集团总经理)在那里振臂高呼,我就响应了一下。
《财经时报》:你曾到阿拉善的风沙源蹲点,在那里,协会的治理沙漠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王石:我去过不止一次。对于治理沙漠,很多企业家也想当然地认为是搞绿洲,种树等等,其实把树种下去,把地下水抽上来后,树是长成了,但沙漠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就遭到了破坏。
专家告诉我们,沙尘暴的主因还在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沙漠是不可治理的,只能顺应它,只要不再去破坏它的生态就可以了。这个道理给自信心很强甚至好大喜功的企业家上了一课。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来减少对沙漠的破坏。现在,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协助,我们把当地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同时逐步转变生产方式。但这些,也还刚刚开头。
《财经时报》:阿拉善现在资金情况如何?
王石:账户上已经吸引了2400万元资金,同时也还有来自意大利政府的1300万元资金,此外,还有很多愿意出钱的国际组织也在关注我们,协会在资金方面已经不成问题。
在以往,对于民间机构做慈善、公益,政府基本上是限制的,鼓励政策的出台是近两年的事情。现在,国内的民间机构的规模还非常小。对我们这批企业家来说,有了阿拉善的经验,大家既愿意去做,也知道怎么去做了。
把土鳖和海龟聚在一起
《财经时报》:参加这个协会有没有别的收获?
王石:协会开会时的氛围使我大受感染。中国企业家有两种成分:土鳖派和海龟派。在平时,这两个圈子的人很少来往,但因为阿拉善,这两拨人坐到了一起。
在表决协会章程时,大家吵得很厉害。我发现,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土鳖派和海龟派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平时习惯了“求大同,存小异”的思维,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就来个“原则通过”。可这让海龟派们很难理解,最后没办法,协会把章程的内容一条条拿出来举手表决。
还有就是选会长,土鳖派以为由理事们推选一个出来就行了,可海龟派却坚持一定要搞等额选举。那些人都是大佬,谁服谁,谁管谁?现在,协会引进了一个民主程序,让我受到了很大震动。
《财经时报》:对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来说,是不是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
王石:这个问题放在阿拉善,首先就是民主管理的问题。我记得,协会第一次开会员大会的时候,刘晓光拍起了桌子,下面有人就不服气了,说:“你以为是在开你首创的分公司会议?”
企业家搞慈善协会,一开始往往会去模仿企业的组织法,同时很多人习惯了家长式管理,这些都跟NGO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NGO强调民主。对NGO管理者来说,企业家给了钱,其使命就到此为止,剩下的事情就和捐款的人无关了。具体到钱怎么花,那是项目官员的事情,这样才符合国际规范。
做一个企业公民
《财经时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成员,有不少都是知名企业家。如果说阿拉善的事业是开了一个头,那接下来怎么做呢?
王石:我觉得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NGO的一个孵化器。我参加协会工作两年后,在公司里成立了万科公益基金,同时还以我个人的名义成立了公益基金。这些事情以前没做,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做,但有了阿拉善的民主程序的训练,有了对协会管理的认识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我还介绍过一些企业家来参加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其中有个企业家,他了解了阿拉善的运作方式后,就打算投一个亿来做一个慈善基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会员,还包括20多位台湾企业家。他们都是世界青年总裁协会台湾分会的成员,有做慈善的经验,积极性也很高,这对大陆的慈善事业来说,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财经时报》:国内的许多民营企业家捐助全是以个人名义,这和国外是非常不同的。
王石:企业是企业,个人是个人,企业做了慈善不等于我个人做了。
我觉得企业家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去做NGO.你看李嘉诚、比尔·盖茨,他们现在引人瞩目的地方已经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捐出了多少钱。
我以前并不知道什么是企业公民,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源于媒体。中国的传媒表达了社会的良知和期许。而我也认为,成为企业公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趋势。本报记者 刘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