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胜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3 16:45 |
古胜村村民自己在规划自我发展的蓝图
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发展协会成立
村民在保护林区设立了封山碑
0.项目推荐人姓名: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自然之友
推荐人地址:北京东城区 骑河楼北巷10号 共和商务楼 315室
推荐人邮政编码:100006
请在本栏填写直接申请者及项目信息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黄训友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发展协会
2.联系人姓名:黄训友
联系人地址: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平井5组
联系人邮政编码:551509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领域(单选):
沙尘暴及荒漠化研究与防治
√ 自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本土文化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环境教育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申请/推荐主体(单选):
个人
机构,名称: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发展协会
5.项目名称: 古胜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
6.项目综述:
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协会是黔西县素村镇古胜村的一群农民自己成立的组织。
古胜,是贵州黔西县素村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乌江六广河段,以六广河为界与修文县毗邻,这里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石漠化程度极其严重。古胜村一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18人,409户,耕地面积1605亩,土地面积6.9平方公里。
由于1958年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和80年代的“深化改革”把集体资源到户,大面积的毁坏了我们这里的原始森林植被。再加上近年来村里人口的增长,大量开荒加剧了生态恶化导致了水源枯竭,因此我们这里成了黔西县人畜饮水比较困难的地区。在我们村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我们这里的石头会长个子”。这对世世代代依赖于土地而生存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此外,由于我们村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我们要靠摆渡才能到外界的山村。直到99年修起了贵毕高速公路之后,村里才见到车路,我们实际的年人均收入只有近600元左右。
虽然2001年8月,古胜村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到了2003年全村退耕总面积达是2000来亩,因为退耕还林有补助粮政策,所以我们都积极响应,但由于政策要达到“冬天要有绿,春天要有花,秋天要有果”理想要求,在树种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我们这里的自然和生存情况,结果种下去的树成片死亡,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渐渐的我们失去了种植树木的热情;我们中大多数人认为,8年后这片生态林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收益。但考虑到不栽树就得不到政府的补助粮,因此我们管它活不活种下去再说。而且,当初村里80%的人抱着“如果生态林的8年补贴结束了,我们就只能再开荒种地”的打算。
我们在思考未来的出路,担忧将来如果没了土地,我们的子孙该怎么办?我们除了零零星星外出打工挣点钱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眼看着这片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大山,如今却面临着退化和萎枯的危险。正当我们困惑迷茫的时候,2003年初一个由有关专家、研究学者、有过自我管理项目操作历程的农民兄弟、志愿者等组织成的团队来到了我们村,在与他们的交流与接触中,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到了环境对我们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属于这片土地,遥远的都市永远不是我们栖身的地方。在他们启发和帮助下,我们开始策划和运作起自己的项目。项目的方向就是围绕自然资源怎么能够持续的应用,怎么通过自然的保护来更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我们自己的出路。
外来资源很有限,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为了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外来资金,在我们村15个小组里,各组相应产生了管理团队,再在这15个小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我们选出了5人作为全村的总管理委员会。整个村寨的项目由“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建立竞争机制和淘汰程序。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在2004年11月,我们全村老百姓组建成立了——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协会。协会作为全村的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组织,它服务于全村的老百姓,每年有严格的选举竞争制度。
开路
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从我们村穿过,但是,由于我们大多居住处峡谷地带组与组之间还是狭窄崎岖的山路,所有的生活、生产还是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肩。有一条能为我们所用的路,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因此,一些小组首先提出了修路,通过所有组的竞争和评比,胜出的小组必须提交自己设计的施工方案、修路分工管理人员、做出工程预算,自己投工投劳,炸药由镇政府配套提供,外界支持的资金加上村民自我集资。例如平井五组的路,全组28户家男女老少几十人一齐出动,用短短45天的时间,花了1万多块钱,硬把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宽而平整的路从山腰间给开辟了出来。在这个全新的尝试中,我们积极心很高,虽然我们在实施中可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亲自操作项目的体验很快地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自我组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修了路之后,我们就不怕水果运不出去,为此,可以考虑发展更多适合种植的果树。去年,平井五组和六组仅卖水果一项每户就增收近千元,通路了我们也减少了运输煤炭的成本,相应的减少了对山林柴薪需求量,有效的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植被;也节约了更多的劳动力去挣钱――至今,我们村一共修起了5条山间公路。
引水
虽然我们身处河谷地带,但是,我们严重的缺乏饮用水源,从前为了争夺水资源,村与村、姓氏家族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镇政府也曾出资过数十万元修建过引水工程,但因为解决不了村寨之间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工程多年了还是滴水未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通过了一年多的磨合、商讨、规范和制度,终于在今年用社区传统的规则有效的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让所有能够参与和分享的村寨都用上了这来之不易的水。引了水之后,我们知道了村与村、组与组之间水资源该如何分配、如何管理;在启运村寨饮水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反思,过去丰富的水源和现在水源枯竭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意识到植被与水源的关系。我们开始考虑到应该怎样长久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考虑涵养水源,考虑到树,考虑要封山育林。于是,我们开始行动……
封山
通过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使我们意识到森林的水源涵养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于是我们村从原来政府实行退耕还林的2000亩主动发展到现在的无偿封山9800亩,比原定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四倍还多;我们每一个自然村都形成了严格的村规民约,而且有严格的联户管户责任制。自封山以来,我们的森林还没有出现过盗砍盗伐,而且,原来我们最喜欢当薪柴利用的松球和松针,也成了我们的保护对象,如今都原封不动的躺在树林里。一次,镇党委邹天俊委员路过平井一组时,发现一个村民在森林旁的山路边烧火就习惯的上去盘问和警告,可这位村民却回答:“今天轮到我家看护山林,在冷也要捡些柴草烧火,坚持完成今天的管护任务。”这让邹委员也感到惊讶和意外,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村民自治对自然保护的自发性和有效性。
建立村寨发展小额信贷基金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过上好的日子,于是,在外界组织的帮助和我们每一户人集资的基础上,我们自我磋商、自我管理组建了各个组需求的村寨发展借贷基金,通过基金的借贷运行,很便捷的为我们每一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接近于我们自身需求的资金支持。小额信贷基金的建立,增强了我们的社区的组织能力,使全村各组之间重新建设起了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信用体系,同时还提高了我们村对社区经济的管理和运作能力;此外,通过每家每户的借贷,我们有了走进市场的机会,拓展我们的生存技能,增加我们的经济收入。比如,有一些妇女和老人们用这些资金来饲养猪、鸡和做小买卖等,不但有效利用了退耕后多出来的劳动时间,也为家庭增加了收入。
建设沼气池
有的事是我们自己能做的,有的事是我们不知道的,外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也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把很多我们能够接受和实用的技术介绍和推广进了我们村,如最初,我们村就有28户人通过资金的支持修建了沼气池,随着沼气的使用,我们村很多人自己出资修建起了沼气,沼气的使用不但节约森林木材的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肥料。目前,很多村民正在努力的自我集资修建沼气池。
开展培训
为了能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专程赶往威宁“草海农民发展保护协会”进行了交流和学习,都是生存背景相同的农民,从他们操作项目的经验、教训和对项目的理解中,我们自信的学到了该得到的很多东西,使我们不但认识到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自身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还理解到了“外援是流动的水,自己是永远的石”的道理;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我们村的经济,我们开始寻求和联系养殖、种殖方面的技术培训,平井一组在全村第一个搞起了乡村课堂,县畜牧局的领导和专家亲自来为村民讲课、培训养殖和圈舍建造等技术;在2004年多批来自内蒙的农牧民前来参观、分享我们的项目,我们把自己是如何操作项目的、在项目运行中遇到问题、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我们也多次派代表参加了很多培训和会议,通过与外界的接触扩展了自己的经验范畴,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自生式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
外来的帮助是有限的,外边的客人总是要走的,在今天这种社会状态下,按我们现有的能力,我们很难去获得更多的帮助和资源,因此,为了我们未来能够有自我发展的资源和实力,通过所有村民的讨论,在我们这种贫困的山区,唯一能够创造产值的可能只有依靠自己能掌控的有限的资源和自我拥有的能力来打好基础。因此,我们选择栽了种既有利于环境又有良好经济收益的苦丁茶,茶的种植一部分是由每户人自己种植,作为以后的户均收入,另一部分,我们有意的作为整个村的公有资产来种植,它的收益就是未来用于整个村建设、发展和支持的自身资产。同时,我们也把森林资源的蘑菇采摘、林下养鸡等收入的大部分作为全村的共同资产。也只有找到这种自身积累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机制,我们才真正地能做到独立自主。
环境教育
来自国内的专家、研究者、志愿者,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与我们一同去附近的六广镇小煤矿看了因煤矿开采造成对田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无法利用的状况。有专门的来自北京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山村小学,用快乐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教育了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关注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7.项目地点: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
8.项目开始的时间:
2003年2月
9.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的时间:
2005年4月
10.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的运行:
在当地社区培养本土化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分析、自我合理协调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基层组织团队;并产生和规范适合当地的民主监督制度。
在提高村民的自我环境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当地农村区域自然生态经济潜力。
通过自然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小范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区域社会发展机制。
11.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生态:古胜村民为保护村生态环境已经自主封山9800亩;在山坡上种植苦丁茶47000株,改变传统单一农耕,在承包地里大量的种植经济林;也开始在封育的森林里开展零下养鸡、蘑菇等相关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寻求经济的受益。
社会: a. 古胜村成立了村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村寨发展项目的―――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发展协会;c.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方式,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性向满足村民自下而上的需求性转变;d.有效的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技能。E.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外来志愿者,使他们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了在中国农村怎么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和促进与之相适合的保护、发展项目。
经济:通过项目的促进,仅04年从种植、养殖、小生意、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等方面,就明显增加了当地农户的受益。(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就单一的水果树一项平井5、6组就每户增收超过1000元)
12.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我们自己生存的家园只有我们自己才了解它,才有强烈的热爱和责任感。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但它不是我们能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我们拥有的能力唯有依赖我们熟悉的土地。我们还需要这方水土养育我们的后代。
13.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把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
项目的运行有效的改变和重组了当地的社会机构(人与人,村与村、百姓与政府),使其达到该区域的和谐平衡。
有效的促进了社区组织能力的提高(项目管理委员会、村委会改选、产业协会的产生)
项目的总方向都根据当地的文化、民俗和经济状况设计,充分考虑到自身能力与现代文明体系的接轨的现实,用偶然获得的外来资源来引发自身内在蕴藏的内生发展体系。
对志愿者的锻炼和教育,通过实际的工作和感受。思考后工业文明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体系的差异,产生适合区域社会、自然、文化的项目活动,使之达到当地的可持续的发展。
花小钱办大事,所有村民受益的项目,除外来支持出资外,村民也集资并且投工投劳来实施; 所有项目必须有村民自己的资金配套,外来支持只作为催化作用。
13.介绍项目团队
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协会(全村农民)
草海农民发展协会(参与项目指导和经验分享、促进和设计项目)
自然之友(环境教育)
素朴镇人民政府(政策配套和炸材配套)
贵州林业厅(退耕还林)
研究者(支持资金的申请和项目案例研究)
志愿者(参与项目行动、对外展示客观的项目进程)
14.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32万
地球环境基金 20万
当地村民自我集资 10万
政府补贴炸药等爆破物品
专家、研究者的捐资 2万
15.请将图片资料编号并作简短说明
1.古胜村村民自己在规划自我发展的蓝图
2.村民在保护林区设立了封山碑
3.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发展协会成立
4.我们的家乡
5.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6.分享和成长(我们的培训交流)
7.种茶――未来发展的基石之一
8.利益与权利的结合――中国式的民主
16.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① 实效性
自然植被恢复的生态状况和面积
农民自身的能力提高和农村农民组织的成立
产生了以生态环境为根本的经济发展项目和收效
资金投入少,极其容易在被中国其它区域嫁接和分享
对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有极其重要的案例借鉴和研究价值
② 献身与投入
所有被村民选出来的基层管理者和协会委员都是无报酬工作,而且大部分管理者为了全村的项目耽误了外出打工,导致自己家庭年收入的减少1/4;该项目的志愿者和参与的其它民间组织都是义务投入。
充分体现了大生态与区域利益得失,消费与生存的价值平衡
③ 可持续性
项目从一开始,就采用以本地农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实施的方式推进,直到现在村民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管理服务组织——古胜农民生态产业协会,而村民的环境意识已经达到一定基础,并且村民已经找到和开始实施一些生态和经济双赢、个人和社区共赢、村民和政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而所有的项目设计、管理和执行都是由村民自我完成,项目方撤走后,农民协会可以继续自己主导本地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申请/推荐人声明:
本人详细、充分了解并完全同意活动的规则,并保证以上所申报的资料完全属实,符合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