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源头的“沙漠绿色工程”(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7 13:19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
埋设植物再生沙障
沙漠地区居民原住址
以植物再生沙障治理流动沙丘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苗玉坤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NGO组织)
2.联系人姓名:苗玉坤/连涛
联系人地址: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镇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
联系人邮政编码:025162
联系人电话 (包括区号):0476—6145012或013948660711
联系人传真 (包括区号):0476—6145066
联系人电子邮件地址:chifeng@desert.org.cn 或taoliantian@hotmail.com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 领域(单选):
以“沙尘暴及荒漠化研究与防治” 及“环境教育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主要工作领域,同时兼顾“自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4. 申请/推荐主体(单选):
£机构,名称: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非政府、非盈利性环保志愿者组织)
5. 项目名称:
科尔沁沙地源头的“沙漠绿色工程”
6. 项目综述:
“沙漠绿色工程”不仅是字面含义上的一个绿化沙漠的‘工程性’项目,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以草原退化和沙尘暴的研究与防治、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复与开发,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活动为主要工作领域的系统性项目。“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沙漠所”)则是专门为项目本身的需要所成立的志愿者工作组织。它是项目策划、实施、运作和管理的核心,是“沙漠绿色工程”的载体。它秉承着“奉献是永久的丰碑”的信念,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为宗旨,开展各项有关环保工作。
“沙漠绿色工程”是由沙漠所的创办人苗玉坤发起并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项目。沙漠所的工作人员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绿色工程。
本项目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镇(原巴彦尔灯苏木)的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为科研基地。以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部源头的10万亩沙化草原为治理作业区,并且以点带面,通过引进推广和自我创新的方式进行综合性治理开发。力图用3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恢复科尔沁沙地源头的自然生态系统,阻止科尔沁沙地向西部继续扩张,从而遏制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的结合,并且缓和春秋两季危胁辽沈地区的沙尘暴,减少由此所造成的灾害和损失。
7.项目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科尔沁沙地源头)
8. 项目开始的时间:
该项目于1997年提出议案;
1998年立案并开始收集资料、考察;
1999年3月12日选址并筹备“沙漠绿色工程”项目;
2000年3月20日注册成立“NGO”组织——“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并正式起动“沙漠绿色工程”项目。
9. 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的时间:
“沙漠绿色工程”项目总体设计时间为2000年3月20日——2035年3月20日(其中所包括的一些周期性或阶段性子项目,起始时间不固定)。
10. 项目目标
①以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为科研基地,以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部源头的10万亩沙化草原为治理作业区,并且以点带面,通过引进推广和自我创新的方式进行综合性治理开发。力图用3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恢复科尔沁沙地源头的自然生态系统,阻止科尔沁沙地向西部继续扩张,从而遏制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的结合,并且缓和春秋两季危胁辽沈地区的沙尘暴,减少由此所造成的灾害和损失。
②以研究所创新的“‘近自然景观’沙地综合治理模式”为背景,建立环保志愿者沙地综合治理的示范基地。为中国北方沙地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③引导社区农牧民认识到“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使沙地治理和保护环境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探索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在保证环境不被继续破坏前提下努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④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和环境教育活动,宣扬公益环保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更多的人关注土地荒漠化、关注生态环境,号召社会各界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
⑤探索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社会志愿者事业积累经验。
⑥建立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⑦实现“三百一网”,即与百所高校、百位专家、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一个致力于中国民间环境保护(以土地荒漠化防治为主)的志愿者网络,共同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11. 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2005年3月20日,研究所将度过她的五周岁生日。通过几年来艰苦卓绝的治沙工作以及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沙漠绿色工程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解与支持。沙漠所克服种种困难,在沙地治理开发、社会环保宣传和环境教育、社区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效。
①累计引进、改良和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北方牧业地区以及半农半牧业地区沙地治理开发和农牧区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乔木、灌木、饲草品种达二十余种,并在当地广泛推广。
②在科尔沁沙地源头已累计种植以杨树、柳树、松树、榆树等为主的乔木300余万株;种植以蒙古岩黄蓍(当地俗称“踏榔”)、柠条(“锦鸡儿”)、黄柳、白柠条、沙棘等为主的沙生灌木1000余万株,综合沙地治理面积达1万亩。
③几年来,沙漠绿色工程及其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事迹已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辽宁卫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绿色时报》、《今日商报》、《城市导报》、《内蒙古日报》、《辽河石油画报》、《大庆日报》、《赤峰日报》、《环境》等诸多媒体进行过详实的报道。《内蒙古行知书》、《藏羚羊内蒙古》等书籍及国内诸多环保、公益、户外网站也对沙漠所志愿者工作给予了宣传介绍。在社会上广泛引起了对防沙治沙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社会志愿者参与环保等公益事业,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00年苗玉坤也获得内蒙古唯一的“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提名”。
④自从沙漠所筹建以来,每年五一、十一长假和暑假期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志愿者和大学生来所考察访问,并在当地社区开展防沙治沙、草原保护、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沙漠所与许多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接待过复旦大学、上海医大、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北京科大、南京理工大、南京林大、南京农大、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师大、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几千人次,并与其中的复旦大学、赤峰师专、辽宁师范等高校共同挂牌建立了“大学生暑期绿色营基地”和“教学、科研、实习、试验基地”,成为各高校的定点校外教育基地。
通过引导社会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不断播下绿色的种子,不仅为沙漠绿色工程增添了活力,更为中国民间公益环保事业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莘莘学子与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着沙漠绿色工程事业的发展,沙漠所与各高校共同完成了《绿色银行计划》、《粗放型牧业管理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之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关于青年志愿者文化》、《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赤峰市水热梯度下不同类型植被概况及巴林右旗干旱草原现状分析》等多个课题。
⑤2002年4月至2004年9月,沙漠所与香港乐施会合作并完成了为期29个月的“内蒙古赤峰市社区为本防治沙漠化项目”。该项目是香港乐施会资助、由沙漠所负责管理运作的一个支持受沙漠化影响的社区抵抗环境灾害入侵(主要是防治沙漠化)并脱贫致富的生态扶贫项目。
⑥沙漠所先后多次接受国内知名高校的邀请,到各地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和环境教育活动,加大了环保宣传的范围和力度,成效显然。
⑦到2004年年底为止,沙漠所组织志愿者开展过百余次的各类义务环保行动,累计共有两千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其中。志愿者们还种植下了“老红军林”、“复旦大学林”、“绿色关爱者林”和“赤峰市国税局税务林”等一系列公益林。
⑧沙漠所每年都受到国内甚至是国外诸多有关环境议题的重要会议和论坛的邀请(如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中国灾害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中国环境论坛、中韩荒漠化会议等等)并积极参与其中,和与会的各方代表共同讨论环境问题,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尽心尽力。
⑨沙漠所一直致力于探索“以所养所、以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努力实践着钱学森钱老在1984年提出的“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的理念和发展思路。2004年3月,沙漠所加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并成为该协会的科学实验示范基地。
12. 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生态问题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而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生态危机里面,土地荒漠化问题给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带来的灾害和影响最大,土地荒漠化问题排在诸多生态灾难之首位。
20世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2.4%。20世纪下半叶土地沙漠化空前加速,90年代每年沙漠化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的土地生产力;今天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张着,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不仅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历史上曾是一块遍布着大片原始森林、草原和冲积平原的“富饶宝地”,曾有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科尔沁大草原和“虎啸松林八百里”的记忆,清朝有二十多位公主下嫁给到了这里,康熙皇帝四次巡幸过统领着昭乌达盟十一旗的巴林右旗,这里的自然环境曾经是多么美好和富饶!
今天的此地却已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的源头,2000年春影响我国辽、沈地区甚至于朝鲜、日本等国的十二次沙尘暴中有多次起源于此。科尔沁沙地所处的地域又主要是以河海湖相沉积所形成的,因此,在科尔沁草原植被和表层土壤以下潜伏着几米到几百米不等的沉积沙层。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张,两沙地边缘已基本接壤,这一广大地域的草原和土地如果继续以加速度的趋势退化和沙化,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形成中国的第二个“塔克拉玛干”,其生态环境之恶劣、土地沙化程度之深已到了发人深省的地步,开发治理的高难度与紧迫性可想而知。
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使生命更好的繁衍生息,为了引导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并发起了“沙漠绿色工程”。
13. 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除却信念、坚持和科学化,本项目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环保志愿者模式”项目运作体系的建立。
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从而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志愿服务工作。通过这种工作方式的探索,逐步完善志愿者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志愿者经济与文化体制,并为其它草根NGO组织的发展提供经验;通过环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非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缺位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高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志愿者环保行动,促进生态系统的正极演化和自然环境的恢复。
14. 介绍项目团队
沙漠所的工作人员由较早参与沙漠绿色工程的长期志愿者兼职。中短期志愿者及季节性志愿者主要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有识有志之士,其中有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有离退休干部、有下岗职工和当地的农牧民等等。他们致力于荒漠化研究、防治和环保理念的宣传。目前,沙漠所拥有长期志愿者(工作人员)7人,曾经参与过沙漠绿色工程志愿服务活动的不定期和季节性志愿者达千余人。
团队负责人简介:苗玉坤
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8年生,大专学历,毕业于大庆石油地质学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年轻时代参与过江汉油田、长庆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科尔沁油田、塔里木油田、渤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后担任过辽河油田子弟学校的校长,从事过13年的教育工作和5年的航模研发。1995年退休后以个人名义在抚顺哈达乡承包了1000亩荒山,开始了荒山的治理保护工作。1997年开始考察、酝酿沙漠绿色工程,2000年3月筹备成立了“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沙漠绿色工程至今。
15. 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项目筹备至启动之初由项目发起人苗玉坤投入个人积蓄十万元以及接收社会捐款十万元做为启动资金;
项目开展至今,沙漠所每年能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在一万至三万元不等;
历年来,沙漠所与其它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子项目,获得基金会行政管理补贴性资助物资折合人民币约五万元;
另外,沙漠所平均每年自主创收的资金在两万元左右。
16. 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㈠ 实效性
①累计引进、改良和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北方牧业地区以及半农半牧业地区沙地治理开发和农牧区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乔木、灌木、饲草品种达二十余种,并在当地广泛推广。
②在科尔沁沙地源头已累计种植以杨树、柳树、松树、榆树等为主的乔木300余万株;种植以蒙古岩黄蓍(当地俗称“踏榔”)、柠条(“锦鸡儿”)、黄柳、白柠条、沙棘等为主的沙生灌木1000余万株,综合沙地治理面积达1万亩。
③几年来,沙漠绿色工程及其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事迹已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辽宁卫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绿色时报》、《今日商报》、《城市导报》、《内蒙古日报》、《辽河石油画报》、《大庆日报》、《赤峰日报》、《环境》等诸多媒体进行过详实的报道。《内蒙古行知书》、《藏羚羊内蒙古》等书籍及国内诸多环保、公益、户外网站也对沙漠所志愿者工作给予了宣传介绍。在社会上广泛引起了对防沙治沙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社会志愿者参与环保等公益事业,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00年苗玉坤获得内蒙古唯一的“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提名”。
④自从沙漠所筹建以来,每年五一、十一长假和暑假期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志愿者和大学生来所考察访问,并在当地社区开展防沙治沙、草原保护、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沙漠所与许多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接待过复旦大学、上海医大、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北京科大、南京理工大、南京林大、南京农大、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师大、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几千人次,并与其中的复旦大学、赤峰师专、辽宁师范等高校共同挂牌建立了“大学生暑期绿色营基地”和“教学、科研、实习、试验基地”,成为各高校的定点校外教育基地。
通过引导社会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不断播下绿色的种子,不仅为沙漠绿色工程增添了活力,更为中国民间公益环保事业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莘莘学子与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着沙漠绿色工程事业的发展,沙漠所与各高校共同完成了《绿色银行计划》、《粗放型牧业管理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之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关于青年志愿者文化》、《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赤峰市水热梯度下不同类型植被概况及巴林右旗干旱草原现状分析》等多个课题。
⑤2002年4月至2004年9月,沙漠所与香港乐施会合作并完成了为期29个月的“内蒙古赤峰市社区为本防治沙漠化项目”。该项目是香港乐施会资助、由沙漠所负责管理运作的一个支持受沙漠化影响的社区抵抗环境灾害入侵(主要是防治沙漠化)并脱贫致富的生态扶贫项目。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当地群众切身参与植树、种草、埋沙障(可再生性植物再生沙障)等沙地治理行动,使当地原本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使社区原有“自由放牧”的畜牧生产方式转变为“草畜转化舍饲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社区群众的收入有所增加,降低了人以及家畜对于草地的过分依赖及过载程度,从而使草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该项目的成果和影响见附件)
⑥沙漠所先后多次接受国内知名高校的邀请,到各地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和环境教育活动,加大了环保宣传的范围和力度,成效显然。
⑦到2004年年底为止,沙漠所组织志愿者开展过百余次的各类义务环保行动,累计共有两千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其中。志愿者们还种植下了“老红军林”、“复旦大学林”、“绿色关爱者林”等一系列公益林。
㈡ 献身与投入
为了偿还人类历史上对大自然的欠债,老当益壮的苗玉坤曾走遍了小兴安岭南麓的草原和沙漠。1999年的植树节,他带着家人和同伴从一间完全废弃的土坯房开始,在外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中,从巴彦尔灯展开了理想的图卷。在不被理解和地方排外的双重压力下,他的言行曾被认为是“痴人说梦”,并遇到过太多的磨难!没有房子就自己搭建起蒙古包,志愿者们安家落户治沙的决心从没有动摇。
为了能承包沙漠和苗圃地,买断废弃的小学校,苗所长把全家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连辽河油田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开始时常没有电、没有烧的、没有吃的、没电话,4个人拉一个犁当牛使……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曾因没钱交电费,暖气被停,冻得大家根本睡不成觉,后来才有了烧煤的土锅炉。完全靠自己动手来建设,志愿者们才有了自己的家。
2000年沙漠所成立,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当年志愿者就在沙地上种下了20万株小树。在干旱、大风、曝晒和冰冻的日子里,不是农人的志愿者们硬是开出六七十亩农田来种植,并尝试着搞各种养殖做副业,引进种活了多种优良牧草种和苗木新品种,试图完全自力更生,找到一条能以沙治沙的理想化道路。期间遭遇过许多的失败,但尝试依然在继续。
理想主义者们很穷,沙漠所甚至常在存亡线上挣扎。每年高达十多万的费用要用于育苗治沙的各项开支和最多达40多位志愿者的生活开支,资金缺口近半。以致日常维持要靠苗玉坤等几个志愿者继续捐出自己的退休工资,以及一些高校和慈善组织的少量捐助。
志愿者们的日子过得很窘困,他们个人没有收入,甚至还要家里支援。苗所长和老伴的月退休工资都有1000多元,可两个人工资卡中支出后的余额加起来还常不足百元。志愿者们曾经出去干活、修车;经常几顿不吃饭,经常全天(甚至连五一节)都是萝卜、白菜、土豆和咸菜,过节才可能有两个荤菜。曾有一个年三十,12位志愿者没回家,一挂鞭炮、两斤辣椒和三斤鱼,一双鞋袜都没条件买地过了个新年,初二就继续开始干活了……
这里有过放弃了鱼米之乡的志愿者,有过靠打工挣足了路费才走来的志愿者。曾经许多大中专生看不到希望走了,也有人在对价值的怀疑中离开。2003年初沙漠所的发展再次陷入僵局,没有运转资金。最困难时只剩下最坚贞的志愿者坚守着信念,又是苗玉坤用家里的全部积蓄继续投入到造林和春耕生产上。志愿者们带有一种前仆后继式的悲壮,没有退却,决不逃避。专职的志愿者从各地的退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下岗职工,甚至地方的农牧民。如果不选择这里,他们完全可以在家里过上富裕或者“正常”的生活。金钱与地位、前程和事业都被抛开,甚至为理想献身还要割舍亲情以至爱情。
每年春天,志愿者从各处找来甚至要买来树苗栽到沙里去,有时要连续几个通宵挑水浇灌树苗。2000年大旱,树死去十之八九,苗所长等大哭,但又接着种下新的小生命。树苗随后又被被大风吹走,被沙丘埋没……沙漠所苗圃的篱笆也曾被人扒去和践踏,历尽辛苦种上的几千棵小树曾被人拔掉或者偷伐,刚治理好的林地曾被人给圈占,2004年又是连续的干旱…… 屡败屡战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
利用香港乐施会的资金,志愿者教社区的蒙古族老百姓种植人工牧草,买回能圈养的奶羊让他们喂养,指导每家也去种5亩树、8亩牧草和10亩沙障。志愿者明白要不能带动他们脱贫,沙化的矛盾将无法解决。
5年的风雨历程下来,从考虑生存到规划发展,苗玉坤用尽了自己的所能。身体每况愈下。头发白了,牙掉完了,人瘦得厉害,他是用透支的生命换来沙漠中的点点绿色。为了治沙,两个孩子高考时,苗所长和老伴也都没在家,结果儿女都考得不理想。可儿子刚大专毕业,就曾跑来干了半年;女儿辞职后回来了,最后连找的对象也是志愿者。为了两岁多孩子的开销,女儿把长春家里住的房子都租给别人。2004年底苗玉坤才借镶牙之机回盘锦和家人一起过了个团圆年,这是5年中他第一次回家过年。
有一位志愿者张洪生,夫妻双双下岗,生活本已难以为继,孩子读大学连学杂费都是借的。可5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坚持着绿色理想。从单位病退的章大平,作了4年志愿者,累出了严重胃病,多次被送往医院仍在坚持,直至几次吐血和身体彻底垮了才回家休养。来自山东的志愿者连涛从建所之初一直投身其中,父母甚至曾以断绝关系来挽留他。可今天他已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志愿者,2004年还在沙漠所与一位当地女孩结婚定了居。是绿色事业成就了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婚姻也继续着环保事业的开展!
现实中志愿者们是平凡和弱小的,可他们勇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是强大的,演绎着一种社会上所稀缺的志愿者文化。5年中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许多人关注着科尔沁的沙漠绿色工程。春季植树的时候,会有各地的志愿者前来帮着种树。人多时甚至要打地铺和睡在车上。也有人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捐献给绿色工程事业。兰州的一位退休工人陈丽清以及北京的柳欣女士,她们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向绿色工程捐款;还有诸多环保志愿者、组织以至网友的捐助和宣传……这些,都在支撑着绿色工程的发展。
通过沙漠所这个民间理想主义者的环保团队,至今已有40余万资金投入到10万亩沙漠绿色工程中去了。科尔沁沙地源头的荒漠化治理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进展,与所有热爱环保人士的支持不可分割。假如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沙漠所的今天。
㈢ 可持续性
①沙漠所的创立和沙漠绿色工程的起动,至今已走过五年。在这五年里我们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沙漠绿色工程的基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十万亩沙地和200亩苗圃地,拥有60多间房屋等固定设施,还拥有其它一系列固定资产等;同时我们拥有大量的社会志愿者资源、高校青年大学生资源以及当地的社区群众资源等;我们更有着丰富的志愿者文化以及自始至终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的理念。因此,无论是物质基础、人力资源还是精神层面,都为沙漠绿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五年来我们不但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参见本表第11项),而且从沙漠绿色工程的各个工作领域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其它地区的草原保护、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其它类似环保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也必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③目前,国家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越来越重视于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关注NGO的成长,并将给予更多的支持与优惠政策。这对于沙漠绿色工程等环保项目无疑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④沙漠所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与社区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在致力于治沙工作的同时,结合当地现有的生态、经济条件等,发展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逐步向周边农牧民推广,使其走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的道路。
⑤沙漠所同时致力于与各大高校、国内外环保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共建,建设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以此扩大环保意识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教育,带动公众关注、支持环保事业。
⑥赤峰市被国家确定为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示范区。沙漠所所在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源头,也是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沙漠绿色工程“近自然景观”沙地综合治理模式和志愿者工作模式,对全国的荒漠化治理,特别是在北方风蚀型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方面将起到借鉴和推广作用。同时,也能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志愿者事业开创一条发展的道路。
项目申请/推荐人声明:
本人详细、充分了解并完全同意活动的规则,并保证以上所申报的资料完全属实,符合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