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根阿拉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个人摄影(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4 09:53 |
阳光下的老人
滚滚沙尘席卷而来
大漠胡杨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色•哈斯巴根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内蒙古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
2、联系人姓名:色•哈斯巴根
联系人地址: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
联系人邮政编码:750306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领域(单选)
□沙尘暴及荒漠化研究与防治
□自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本土文化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环境教育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申请/推荐主体(单选)
□个人
5、项目名称:阿拉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个人摄影
6、项目综述:
⑴ 1994年,额济纳黑河开始干枯,沙尘暴也日趋频繁,我盟环保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情况的报告——《生命的呼唤》,报告的封面采用了色•哈斯巴根同志拍摄的环保作品,并用此作品的题名作为这份报名书的书名,为内页提供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这份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注,在朱容基总理的亲自批示下,黑河工程已经开工2年,额济纳居延绿洲又有了新的希望。
⑵ 2002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艺术节上,我和我哥——作曲家色•恩克巴依尔共同举办了《生命的呼唤》环保主题个人摄影展览和个人合唱作品音乐会。这次哥俩合作举办的摄影展和音乐会,是国家文化部选准、中国唯一推荐参加“第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展演项目,并指定为本届亚洲艺术节的闭幕式重头戏,为此次艺术节拉上了圆满的帷幕。
⑶ 2004年3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色•哈斯巴根《生命的呼唤》阿拉善环保主题摄影集,国家环保局局长谢振华专门为其作序。
⑷ 2004年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神舟号升起的地方——阿拉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画册。
⑸ 2004年7月,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色•哈斯巴根《居延沧桑》和《走进额济纳》2本画册,画册反映了额济纳古老的居延绿洲的变迁、居延历史的变迁和额济纳胡杨林及深处的人文情况。
⑹ 2003年12月,在澳大利亚国际性刊物《焦点》杂志上发表阿拉善环保专题摄影。2004年在《人文地理》杂志、《文明》画报、《中国西部》画报、《森林与人类》杂志、《新西部》杂志、《中国企业家》等杂志上发表了“阿拉善——生态特区”、“深入沙尘暴腹地——风起阿拉善”等摄影专题。
7、项目地点:内蒙古阿拉善盟
8、项目开始时间:1984年
9、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时间:
2005年3月(至今)
10、项目目标:通过举办摄影展览、出画册,在全国及国际有关刊物上发表环保摄影专题,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西部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情况,让更多的人支援阿拉善环保事业,让更多的人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1、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12、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因从小生长在阿拉善,所以深爱这片土地,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小时候见到的美景已渐渐远去,为了改善、冶理远去的家园,寻回美丽的家园。
13、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从1985年中国西部阿拉善第一场沙尘暴的诞生开始,纪录了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二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举办影展、出画册、发表专题摄影,向人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向外界宣传、拍摄了本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挖掘即将失去的传统民族文化,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4、介绍项目团队
15、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二十多年来,前往各地拍摄的差费、车费、胶卷、冲洗制作等费用达二十多万元,全靠自己的工资等收入完成。出版画册,在北京举办影展等共用资金一百多万元,大部分由澳援办、仕奇集团、盟宣传部、额济纳旗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赞助合作完成。
16、请将图片资料编号并作简短说明
17、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①实效性
②献身与投入
从1984年起,每年都利用大部分时间深入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额济纳居延绿洲、海森础鲁、曼都拉山、贺兰山、戈壁、荒漠等地,他的足迹踏遍阿拉善各个地区,发掘拍摄阿拉善悠远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自然景观,纪录了阿拉善生态环境的变化。他共拍摄图片4万多幅。
③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