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球村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3 10:47 |
第十一期论坛昆明国际市长论坛
快速公交记者们认真的听讲
需求策管理专家和记者分组讨论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廖晓义
项目执行人:栗力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2.联系人姓名:宋汐
联系人地址:北京朝阳区北苑路86号嘉铭园A区5-6-103
联系人邮政编码:100101
联系人电子邮件地址:songxi@gvbchina.org.cn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领域(单选):
环境教育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申请/推荐主体(单选):
机构名称: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5.项目名称: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
6.项目综述:
背景: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面对的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最近几年,中国受到了缺电、缺煤和缺油的困扰。新能源的应用无疑为解决危机带来了希望,但是提高能源效率也是很重要的解决方法。推动中国制定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政策是帮助中国走上可持续能源之路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的: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扮演着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角色,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独特的作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协办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旨在提高各大媒体和媒体记者对可持续能源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培养一批关注可持续能源问题的专家记者,进行提高能效和促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调研和报道,写出持续性的有深度的报道。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推动国家合理的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倡导公众行为的改变,选择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
形式:此项目由每年的八期论坛组成,其中七期是围绕可持续能源方面不同主题的论坛,第八期为“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的颁奖典礼。每期论坛北京地球村都会邀请与主题相关的著名专家以及相应的政府官员,由他们对参会的记者进行某一主题的培训,并与记者互动,回答记者的提问。媒体记者本着自愿原则以媒体单位或个人名义参加记者论坛。2003年9月到2004年6月是“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第一年度,共举办了七次论坛和一次“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的评选活动,从2004年7月至今是第二年度,已经举办了六期论坛。“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的评奖每年度都会举办,时间定在每年6月节能周的一天。目的是表彰积极参与活动并有显著报道的记者,并通过这种形式鼓励更多的记者参与到可持续能源的报道中来。
除每年的八期论坛之外,北京地球村获悉的其他关于环保方面的新闻也会通过邮件群发系统和短信群发系统通知记者,目前“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已有记者成员170人,分别来自近70家媒体,其中有大众媒体也有专业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现在每次论坛都有会60位记者参会。他们对北京地球村和其他一些环保组织举办的活动都给与过大力的支持和报道,比如“26度空调节能行动”,“燃油经济性”法规的出台,与奥组委环境部合作的活动等等。有很多记者朋友已成为地球村很核心的志愿者。
成果:到2005年3月,“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已举办正式的论坛14期,参加其他大大小小的活动数次,写出报道300余篇。有的报道语言平和教育公众,有的则笔锋犀利给公众以警示。其中一些记者通过内参的形式把一些重要的环境问题上报给有关政府决策者,并得到了批示。
每期议题:
第一期论坛
议题:综合项目介绍及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的制定和出台
时间:2003年9月
第二期论坛
议题: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时间:2003年11月4日
第三期论坛
议题:启动了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俱乐部
时间:2003年11月26
第四期论坛
议题:山东太阳能之行
时间:2003年12月25,26日
第五期论坛
议题:建筑节能
时间:2004年2月24日
第六期论坛
议题:上海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04年3月20日-21日
第七期论坛
议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公众参与
时间:2004年4月21日
第八期论坛
议题:首届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颁奖
时间:2004年6月12日
第九期论坛
议题:“快速公交系统”
时间:2004年7月21日
第十期论坛
议题:需求侧管理(DSM)
时间:2004年8月12日
第十一期论坛
议题:上海必比登国际清洁汽车挑战赛
时间:2004年10月12日-15日
第十二期论坛
议题:昆明国际市长论坛
时间:2004年11月10-11日
第十三期论坛
议题:能效标识与家电节能
时间:2005年2月25日
第十四期论坛
议题:可再生能源法——绿色能源发展的基石
时间:2005年3月4日
记者论坛的记者参与的其他活动:
“26度空调节能行动”
太阳能光伏发电
酒店夏季空调温度提高一度,冬季温度下降一度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出台新闻发布会
“环评风暴”的报道
有关“敬畏自然”辩论的报道
7.项目地点:
北京 山东 上海 昆明
8.项目开始的时间:
第一年度2003年9月 第二年度2004年7月
9.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的时间:
第一年度 2004年6月 第二年度2005年6月
10.项目目标
搭建媒体与专家的对话平台,提高媒体工作者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报道提高公众的意识,推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
11.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每期论坛结束以后,会有大量的报道见报,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覆盖面很广。“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中有来自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政策性报社的记者,他们的报道已经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做出了推动。
如在2003年“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举办了以“燃油经济性”为主题的论坛,2004年10月28日与之相关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出台,“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配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开了此标准出台的新闻发布会。北京地球村联系了此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在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上作了一期专题。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第四期的议题是建筑节能,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的记者通过内参形式把这一议题反映到政府决策者那里,并得到批示,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筑节能的法规。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对需求策管理和电慌问题召开过两期论坛,都邀请到了发改委的专家和官员,论坛结束后记者的报道和内参都对推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来自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21世纪经济导报,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大众化媒体的记者,他们的报道对公众了解环保信息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议题为“快速公交”的论坛之后,大众媒体的报道让公众了解这一及环保又便利而且节省费用的新产物。让人们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以减少小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气候变暖的速度。这次论坛结束以后有大量的报道见报,电视台也作了介绍,使得了解“快速公交”的人越来越多,有更多的人出行选择这一交通方式。
2004年夏季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得到了记者们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来自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报道在那个夏天改变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提倡在夏季将空调温度调至26度,以节约能源并且告诉人们这一温度是最适合人体健康的。
12.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当今社会,人们通过媒体获得大量信息,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政府决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媒体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认识都不够,需要对这一重要群体做专业的培训,然后通过他们的力量去改变。在此以前,中国还没有哪一家机构或组织这样大规模的对记者进行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培训。而这样的事情需要有人来做,这就是此项目的动力。项目开展了一年多,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这是把此项目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之一。
13.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首先“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建立了一个平台,通过媒体向政府传达公众的声音,也把公众的声音带给政府。论坛培养了一支接受过一流专家培训的记者队伍,他们来自60多家媒体,发表了300余篇专业化的报道,提高了公众对可持续能源方面的意识。其中有一些报道通过内参的形式反应给决策者并得到了批示,从而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
其次,通过地球村工作人员的努力以及记者成员的配合整个“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运作像个大家庭一样,彼此坦诚互信,共同分享他们获得的信息,使得对某一个能源问题的报道更加有效和充分。
14.介绍项目团队
地球村现有 15 名全职工作人员,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上千人。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员共4人:项目主要负责人廖晓义主任,项目执行人行政主管栗力,项目协调人宋汐,会计隋冬梅。地球村负责此项目的工作人员从会务细节到联系记者和专家都尽心尽力,让每期论坛都十分完善。论坛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很注重与专家和记者的交流,向一些记者询问他们感兴趣并有可能报道的话题转达给专家。北京地球村和协助方能源基金会会定期开会,商讨如何把“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办得更好,影响力更大,如何让记者和专家,官员互动,让枯燥的论坛生动起来。记者们也是我们这个大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在得到论坛的日程以后会主动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也愿意与其他记者成员分享。
15.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项目资金来自能源基金会
第一年度项目资金:5万美元
第二年度项目资金:6万美元
上海安森美半导体为“首届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颁奖典礼提供过5万人民币的支持
16.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① 实效性
1)推动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出台与传播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所有议题都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相关。当人们面对能源危机时,往往习惯性的从开发的角度去想,而“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给政府和公众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需求侧管理,从另一角度来解决当前能源紧缺的问题。2003年和2004年记者论坛对需求策管理和电慌问题召开过两期论坛,都邀请到了发改委的专家和官员,论坛结束后记者的报道和内参都对推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大力宣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智能等,在人们争夺极为稀缺的化石燃料时,给公众与政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
2)对于可持续能源有关政策的积极影响
2003年“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举办了以“燃油经济性”为主题的论坛,2004年10月28日与之相关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出台,“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配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开了此标准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北京地球村联系了此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在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上作了一期专题。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第五期的议题是建筑节能,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的记者通过内参形式把这一议题反映到政府决策者那里,并得到批示,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筑节能的法规。
2005年3月1日“能效标识”制度正式生效,在此前2月25日第十三期论坛的议题为“能效标识与家电节能”,论坛结束的几天后数十篇报道发表在各大媒体上,对公众了解“能效标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这一新制度在媒体的监督下更好地执行。
2004年辽宁丹东市曾经争当卫生城市,为了美观当地政府要求拆除所有的太阳能板。“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一位资深记者得知这个消息亲自走访丹东市做调查,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丹东市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得不取消这一强制要求。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好的发展环境。
3)进和传播可持续能源的相关法律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对中国出台的能源法律极度重视。《可再生能源法》能够在今年2月28号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前一年”获得高票通过,与能源的危机相关,与社会对能源认识的提高也很有关系。而提高社会对化石能源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强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紧迫性,是地球村“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宗旨和主攻方向。将近两年的时间内,一大批“专家型记者”和“记者型专家”在数十家媒体发表了数量颇丰的科普文章、深度报道和相关消息。这些媒体在社会上都具有相当有影响力。他们的陶冶和激化作用,促进了政府机关开始重点思考我国的能源新布局,对过往的能源政策进行了改良和善化;预计在一年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了将出台。
“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前,北京地球村和资助方能源基金会多次商讨如何推动这一利国利民的法律早日生效,记者论坛的记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即将出台的法律加以报道。2005年2月28日“可再生能源法”被正式通过,北京地球村第一时间得知了此消息,并用最快时间筹备论坛,在3月4日这天,邀请到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心和国家环资委的官员与专家召开第14期议题为“可再生能源法——绿色能源发展的基石”论坛,参会记者60余人。3月初有大批的报道见报,为此法的执行起到推动作用。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有两期的议题都涉及到了建筑节能,第五期论坛来自中国方面的专家为记者进行培训,2004年年底第十二期论坛在昆明召开,记者们参加了“昆明国际市长论坛”,来自其他国家的市长为我们的记者成员介绍了本国建筑节能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的记者通过内参形式把这一议题反映到政府决策者那里,并得到批示,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筑节能的法规。
4)帮助可持续能源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
企业节能降耗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曾组织记者到上海参加“上海市能源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通过报道把上海市节能的好方法传播到全国。此次上海之行记者们还参观了上海宝钢集团,众所周知钢铁产业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而宝钢在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为了使企业更富有竞争力,建立了热电联产系统,大大的提高了能源效率。这种方式通过记者的报道为其他钢铁企业提供了节能的新途径。
2003年低第四期论坛在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举办。皇明太阳能集团是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第一品牌,在光热应用方面贡献颇大,目前同时向光电方向发展。在国内的太阳能产业厂商中,皇明既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也重视向社会进行可持续能源的科普教育,记者们的报道帮助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以往,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略微偏向于“专家讲座型”和“会议发布型”,而这期的论坛把记者运送到了企业的现场,生动的实地参观让许多人有了直观的体验。可以说,皇明之行不仅大力宣传了太阳能产业,而且也拓展了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举办方向。也就是说,实地的参观考察+专家的讲解+企业的经验+记者的互动+产业点评,正在成为“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特色,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认识,是论坛的优势,也是它越来越吸引记者的重要原因。记者们对太阳能产业的报道,成为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借鉴。
5)帮助和支持民间活动
2004年夏季由北京地球村等6家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得到了“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记者们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来自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报道在那个夏天改变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提倡在夏季将空调温度调至26度,以节约能源并且告诉人们这一温度是最适合人体健康的。不少记者也同我们的志愿者一起走上街头向路人宣传这种节能理念。
2004年11月15日是北京冬季供暖的第一天,北京地球村通过北京奥组委向83家奥运会服务酒店赠送了印制精美、图文并茂的中英文“环保节能宣传卡” 4万张,并将通过酒店进入每一间客房,向入住的客人宣传绿色奥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同时,所有参与此活动的酒店都郑重承诺在现有基础上将房间夏季空调温度调高1度,冬季空调温度降低1度,以实际行动体现绿色奥运精神。这一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共同行动同样得到了记者们的大力支持,用他们的报道表达对一个举措的赞同。
6)提升专家在能源方面的研究力度
每次论坛北京地球村和能源基金会都会邀请最有权威的专家和官员参加。记者们先是颇为疑惑,进而是颇为敬佩: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把他们经常都采访不到的权威请到现场,并且耐心地做报告和回答提问的?可以说,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专家的及时性和高度的可信任性。及时性是指论坛往往与社会的时势热点相呼应,可信任性是指专家皆是本领域的“关键先生”,在这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到和丰富的知识,他们的出场给了记者极大的传播冲动;由于专家的基础扎实、态度友好、有问必答,促使每次论坛都办得非常的踊跃和成功。北京虽然论坛多、讲座多,但要么失之于单薄,要么失之于可信度差,要么失之于发言不集中。“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目标是通过长期的熏陶,把记者慢慢地培养成专家,把专家训练成与传媒良好合作,进而达成多方的和谐共进的友好关系。目前这个氛围和特色正在形成,可以说,它是论坛的最大成就和收获。
7)建立合作机制与信息平台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局限在是技术人员和官员的话题,而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建立了一个政府、NGO、媒体、专家、企业的联合体,通过媒体的力量把其他四方的声音传达给公众。政府的新政策,专家的研究成果,NGO的活动,企业的新动向,记者们通过论坛获悉信息,通过报道让公众了解信息。
② 献身与投入
1)议题的深入。
每年八期论坛的议题都是“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工作人员与能源基金会根据当前国内外能源问题的新形势,经过深入研究而制定的。这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与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沟通,还要与记者互动,从而获悉最有效的信息。
2)论坛的组织
论坛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很注重与专家和记者的交流,向一些记者询问他们感兴趣并有可能报道的话题转达给专家。并与记者,专家商讨如何把“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办得更好,影响力更大,如何让记者和专家,官员互动,让枯燥的论坛生动起来。为了给记者提供更多的资料,每期论坛开始之前,工作人员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排版印刷,给每位到会的记者一份完整的资料。电子版的资料也会及时发到每位记者的电子邮箱里,为因有事无法参加会议的记者提供资料。每次论坛通知,工作人员会通过三种途径联系“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记者,首先是电子邮件,其次是短信群发,最后为电话联系。让每位记者及时得到消息。从会务细节到联络记者,工作人员都是尽心尽力,参加论坛的记者也会帮助工作人员完善我们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
3)持续的反馈和信息的提供。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在北京地球村的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的网页,每期论坛结束后简讯和记者的稿件都会及时上传到网站上。并会在地球村自己的刊物《草根之声》上发布,让论坛上获得的信息与更多的人分享。每期论坛结束以后,工作人员都会收集记者对于会议的意见,注重记者本身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度,并会转发记者的文章给官员。
4)对其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帮助
由于北京地球村“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有170人的媒体资源,有很多其他组织和机关单位都会找到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媒体资源发布一些环保方面的信息,只要他们的环保信息是正确的并会为我们环保保护工作带了益处,北京地球村会无偿的联系记者给予报道。
③ 可持续性
1)论坛人数持续增加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从举办到成熟应当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北京的媒体圈甚至是全国的媒体 圈中,都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力。从早期的40人到今天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170人,而且人数继续上涨,每次都有预料外的大量新鲜面孔出现。可以说,出现了“一呼百应”的状态。受限于经费和场地的控制,现在论坛经常得为如何削减人数而发愁。
2)话题持续深入
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既是当前的热点,也是今后的长期热点,实际上,由于它的外延非常广阔,尤其涉及到“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的根源问题,所以,比任何时代都更受社会的关注。社会的关注必然刺激媒体的热情,这是此论坛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为记者创造了与专家的焦点对话,提升互动,有利于记者的深入报道。
3)论坛模式考虑复制
当前,论坛主要在北京举行,也曾配合各地的相应事件组织少量媒体前往(如上海、昆明、德州),但能深度参加的人数相当有限。为此,我们正在考虑今后将这样的论坛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
项目申请/推荐人声明:
本人详细、充分了解并完全同意活动的规则,并保证以上所申报的资料完全属实,符合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