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垃圾处理现状及垃圾填埋场周边水源现状调查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2 20:41 |
铺设了防渗材料的垃圾填埋场而期后700米工程
填埋场内的黑色细条状为垃圾渗滤液
以捡拾垃圾为生的外地拓荒者
推荐人信息
0.项目推荐人姓名:刘文化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陕西省小天鹅艺术教育中心
推荐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关正街兴学巷6号
推荐人邮政编码:710082
推荐人电子邮件地址:lwenhua@21cn.com
请在本栏填写直接申请者及项目信息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李海锋
社团名称:西安大学生绿色营
2.联系人姓名:李海锋
联系人地址:西安市67号信箱设计部
联系人邮政编码:710021
联系人电子邮件地址:momingli@163.com,momingli@xagreencamp.ngo.cn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领域:自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4.申请主体(单选):
机构,名称:西安大学生绿色营垃圾调查项目组
5.项目名称:西安市垃圾处理现状及西安垃圾填埋场周边水源现状调查
6.项目综述:
由于日益增长的垃圾未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理,造成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本项目及从水污染、大气污染、景观污染、土壤污染这四个方面着手对西安市的垃圾产生、运输、处理等环节做追踪调查,并调研其他城市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对比。为推动垃圾产业化提供调查参考。针对西安市垃圾填埋场做区域调查,分析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将结果反馈有关部门以得到合理化。
7.项目地点:
陕西 省 西安 市
8.项目开始的时间:
2002年 12 月 6 日
9.项目完成的时间:
2004年 3 月 1 日
10.项目目标
a、调查清楚西安市垃圾处理现状;
b、调查西安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
c、渗滤液是否流向灞河?渗滤液是否污染地下水?程度如何?
11.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a、西安市成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原来都是医院自己用焚烧炉自行处理,还有随意丢弃现象,投诉事件很多);
b、西安市垃圾填埋场建立沼气治理发电站、污水处理厂(针对垃圾渗滤液);
c、渗滤液没有流入灞河,在流到西康铁路线和市三环线附近唐家寨时汇集成一个大的污水潭,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会把这里的污水重新净化处理。
12.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a)当发现谜团想去解开的时候就有动力:一开始只是知道西安市的生活垃圾最终都倒入了一个地方——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有位老师告诉我,我以前有学生调查过,垃圾渗滤液可能流向灞河了。我一直都很关注水污染(后来才知道当年的水日和环境日主题都是关于水污染的),所以我想去查看一下。在营里找到了有同样想法的刘彩珍,一个星期六的清晨,我们出发了,那天还飘着雪。我们不知道具体方位,一路问一路走终于到了江村沟。我告诉刘彩珍:“我其实希望我们这次来是白跑一趟的。如果我们真的有收获证实了垃圾渗滤液是流向灞河的,那问题就大了,你明白吗?”她说:“我和你一样,希望我们白跑了一趟,这里一切都好!”带着别扭的心情我们先统计了每小时进出的车辆,以及简单测量了垃圾场的宽度、长度、高度等基本数据。开始沿着灞河的方向寻找渗滤液,结果一开始就否定了,东西走向的江村沟上游在东边,灞河也是由南向北在垃圾场的东面,所以不可能。很显然我们在垃圾场的东面根本找不到渗滤液,相反却发现一小股清澈的溪流流向垃圾填埋场。我们继续向西寻找,很快就发现了渗滤液,一边继续沿着渗滤液走,一边又在想再往西会不会流入浐河?浐河可是灞河的最大支流呀。结果发现渗滤液汇集了三个污水潭,并没有流入灞河和浐河。而发现的这三个污水潭成了我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b)当想真正做一点实事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发自内因的动力。当污水潭发现后,我们知道那成了死水,只依靠蒸发,尤其是第三个污水潭,就在唐家寨村边,它会不会污染地下水?从那以后我们有了要做水质鉴定的想法。同时也就有了做项目的动力。
c)当你感到有责任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有了压力,而有了压力也就是有了动力。项目做到中期尤其是获得GreenSOS Fund资助后更是有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这时很多媒体也纷纷开始关注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我们躲开了他们的视线继续我们的调查,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我们自信心强了,压力成功的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动力。
13.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a)调查人员比较团结,个人在时间、精力以及资金上奉献的很多,对环境认知度比较高,调查、访问能力也比较强,几乎没有太多的培训;
b)项目得到了很多高校老师、学生和垃圾场工作人员、市卫生防疫站、市地下水管理办公室、市水务局、是环保局、市环境检测站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无私的帮助。
c)在项目策划上比较详尽,考虑的比较全面,时间安排的也比较合理,除了非典将项目往后推迟了三个月外,几乎都是按照计划执行实施的。
d)项目得到营里广大营员的支持和配合。
14.介绍项目团队
刘彩珍:西安外语学院
李海锋:西安理工大学
杨 琼:西北大学
任 雯:西安外语学院
黄沛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梓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彭 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赵 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樊 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新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 芳:西北大学
康 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文苏丽:西北工业大学
马空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郑 建:长安大学
赵志彬:西北工业大学
党晓峰:西安石油大学
黄广生:长安大学
孟琳娜:西安外语学院
章 慧:西北大学
陈陪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以及张强、张圆、唐莉、刘香霞、汤烈、翟博文、杨华平、蔡银科等,还有参加水质取样坚定的其他辅助人员。
15.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a)申请GreenSOS Fund小额资助金2000RMB;
b)调查人员自付费用开支。
16.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① 实效性
a)整个项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以调研、走访、实地观察的方式,详细查清了西安市当时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气物、建筑废料等的运输、处理现状,并及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联系将整个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弊端反馈。从而推动了西安市垃圾处理体系的完善进程。
b)分多次走访了西安市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江北村、高家沟、苏家营、肖家寨、唐家寨并结合其地理位置对垃圾场三处分冬、夏两季采取了水样,并做了基础鉴定。
c)通过我们及时不断的把调查结果和附近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垃圾填埋场的负责人(处长)使垃圾场的沼气不再随意排放而很快的改成了发电。渗滤液汇集而成的三个污水潭在我们的努力建议下也降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回抽处理。
d)在“非典”袭击古城的时候,也袭击了项目,我们暂停了一切外出活动,通过网络、电话、报纸、电视开始关注调查西安市医疗垃圾处理状况。在西安一时间形成了一个关注医疗垃圾的小网络。那时,西安的医疗垃圾还都是医院自行焚烧处理,有的小医院、诊所根本没有处理能力。后市政府做出紧急决定:即日起全部医疗垃圾运往三兆殡葬处进行集中处理,等西安市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建成后再由其处理。
② 献身与投入
a)项目中直接参与西安市垃圾填埋场调查的有32人,另外还有参加调研北石桥污水处理厂、陆家寨、赵家湾、浐河等的建筑废料填埋场的调查人员。在整个项目中共往返垃圾厂54人次,(截止2004年1月项目负责人已往返垃圾场17次),每次除去乘车都要再另外步行至少四个小时做调查,联系其他有关部门23人次。
b)不管项目负责人还是其他调查人员主要都是利用周末去垃圾填埋场,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去联系有关部门,多次都因不能及时的赶回学校而耽误了学习。(参加人员多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而政府部门只能在正常工作日去联系,加上项目本身计划进度的约束,申请者认为项目实施人员在精力上、时间上投入都是很大的。)
③ 可持续性
2004年3月项目已垃圾渗滤液的妥善处理(由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和附近村民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污染区域村民使用新井或自来水)而宣告完成。而西安大学生绿色营的垃圾调查小组却没有因此而解散。由于原来的调查人员大部分面临毕业,新的一组调查人员又走在了一起,他们将关注他们认为重要的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垃圾问题。
项目申请/推荐人声明:
本人详细、充分了解并完全同意活动的规则,并保证以上所申报的资料完全属实,符合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