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综合教学改革研究(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2 19:13 |
问卷、走访
环保三下乡
环境教育下乡
申请人信息
1.项目负责人姓名:钟业喜
工作单位(或学校、社团)名称:“蓝天”环保社团(江西师范大学)
2.联系人姓名:钟业喜
联系人地址: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联系人邮政编码:330027
联系人电子邮件地址:zhongyexi@126.com
申请/推荐项目说明
3.领域(单选):
√ 环境教育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申请/推荐主体(单选):
√ 个人: 钟业喜
5.项目名称:环境教育综合教学改革研究
6.项目综述:
通过对环境教育师资的现状研究,确立了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目标,构建了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内容,并对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方法、培养手段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力图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从而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形成环境教育立体格局,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实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本项目的意义更为显著。
项目的最大创新是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环境教育的“‘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三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模式”,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并且,创办了“蓝天”环保社团,作为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检验阵地,同时,在指导社团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又有益于理论创新。
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由教育规划课题、教学改革课题为支撑,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2)以学生科研丰富教学改革,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贯穿在教学工作当中,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3)以实践活动检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教改成果。
(4)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革。针对课程特点组织和设计多媒体课件,以现代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5)理论创新与实验检验相结合。创办“蓝天”环保社团,将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指导“蓝天”的社团活动,既丰富了基础理论,又使“蓝天”的活动开展十分出色。在培养了大学生环境教育方法、手段的同时,很好地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7.项目地点:
江西省市县乡
8.项目开始的时间:
2000年 1 月 1 日
9.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的时间:
2005年 3 月 (以后将继续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10.项目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在师范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深入广大乡村、企业,进行大量的环保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11.目前已经取得的项目效果:
(1)主持完成的“高师环境教育模式研究”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主持研发的“《环境教育》网络课程”获江西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江西师范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3)主持申报并获准立项多项“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项目,其中包括江西省十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环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研究”、江西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高师环境教育模式研究”、江西省资助教学研究项目“《环境教育》网络课程研究与开发”。为环境教育的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学互动。共指导10学生项目组进行环境类学生科研,并成功获取江西师范大学科研资助,如03级学生魏霞的“欠发达地区环境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教育方法、环境科研手段以及学生自身的环境素质。同时,指导了3位同学的环境类论文得以公开发表。
(5)理论创新与社团实践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开展,大力促进了公众环境教育的提高。自己创办并长期兼任指导教师的“蓝天”环保社团,活动足迹遍布整个鄱阳湖流域,走过几百个乡镇,调查、采访过上千名群众,在环境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方面成果斐然。被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报、江西卫视等新闻媒体报道逾200余次,授予省(部)级以上荣誉6次。具体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等单位主办的2002走进国际重要湿地活动‘全国一等奖’”,“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等单位颁发的‘2004江西省湿地使者行动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等单位主办的2004从高山到大海活动‘全国二等奖’”,“2002年江西省先进集体”,“2004年江西省高校示范社团(第一名)”,“2004年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
12.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
长期从事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对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比较了解,深知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综合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曾兼任学院团委书记,创办了“蓝天”环保社团,并长期兼任“蓝天”环保社团指导教师。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深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一批环境教育工作者,便是我的夙愿。
13.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模式。科学研究奠定了指导学生开展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指导社团,深入乡村、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宣传环保的实践又大大丰富了理论创新。因此,取得了科学研究和社团活动的双丰收。
14.介绍项目团队
指导的“蓝天”环保社团为江西省高校成立最早的学生环保组织之一,现有社团成员600余人(www.bluesky96.org)。
参与完成项目研究的其它成员有:刘影、郑林、蒋梅鑫、舒晓波等。
15.项目资金来源及额度
世界自然基金会2002年5000元、2004年5000元;
江西师范大学资助10000元;地理与环境学院资助5000元;
自己申报的科研经费投入:2002年5000元;2003年2000元;2004年2500元。
16.请依据评审的三个原则,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① 实效性: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这些成果的成功应用对培养环境教育师资、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理论创新成果“‘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三步教学法”应用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湿地履约局等单位主办的2002走进国际重要湿地活动中,从全国58个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模式”应用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湿地履约局等单位组织的2004从高山到大海湿地活动中,成为“江西省湿地使者行动中心”,活动成果获全国二等奖(第二名);“高师环境教育模式研究”成果得到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环保局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环境教育领域得以运用推广;2004年3月13日,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现场进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普及活动。
② 献身与投入:自1996年创办“蓝天”环保社团,长期兼任“社团”指导教师,每年均带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走过几百个乡镇,调查、采访过上千名群众,活动足迹遍布整个鄱阳湖流域。为了更好地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自学了相关环境类专业知识,并由地理专业改行从事环境教育专业。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团活动中检验。
③ 可持续性:环境教育的理论成果“高师环境教育模式”将在环境教育领域推广,“《环境教育》网络课程”将在网络上开放,这对大力普及环境教育,培养环境教育师资,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蓝天”环保社团现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江西省高校中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借开展活动的机会,“蓝天”已经和省内几所高校建立了联系(招收志愿者),并在活动所在地(如鄱阳湖的吴城镇)招收了大量的青少年志愿者,为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项目申请/推荐人声明:
本人详细、充分了解并完全同意活动的规则,并保证以上所申报的资料完全属实,符合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