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see资讯> 媒体聚焦


资讯中心
协会活动
媒体聚焦
会员资讯
工作报告
环保公益资讯
SEE通讯
NGO组织:提供民主实践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7 12:33  北京青年报

  主持:张天蔚(本报评论员、评论部主任)

  嘉宾:杨平(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精彩片段

  NGO组织的类别、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NGO组织提供民主实践平台

  NGO组织对中国民主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NGO组织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张:昨天我们讨论了环境保护问题。而你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基本都源于你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在实际环保工作中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天讨论一下NGO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和它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杨:我认为,NGO组织在我国的现状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目前,我国各种正式登记注册的NGO组织,大概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各种行业协会,二是环保公益组织,还有的是各种研究机构。类型虽然很多,但是从性质上分大致为如下三大类,一种是官办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变种,是其行政职能的一种延伸。这些行业协会一般都不是很景气,但整体来讲,其合法性源于政府,而寻求生长的资源来源于市场,所以它们的市场行为越来越多。第二类则是一些民间自发的NGO组织,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生态理念普及等。阿拉善生态协会这种由本土企业家出资注册、组织的协会,大概可以算作第三种。这类组织的本土化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但它显然不同于传统行业协会的定位,也不同于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绿色环保组织。它有自己的实际目标和实践过程,在与政府的关系上,也更柔和、辩证。我们把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作为主要业绩和指标,我们认为,带动政府资源进入当地环境治理、改善的进程,可以有力地促进其发展,也是我们的巨大成功。

  NGO组织提供民主实践平台

  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自组织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近几年,在城乡范围内出现的村民自治、业主委员会等新形式的出现,在组织形态和职能上,也与NGO组织有某种相同之处。

  杨:从社会民主和法制进程来说,无论何种性质的民主,必须让人民能够自我管理社会事务,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在实行大范围民主前,公民应该首先通过小规模的自我管理,学会这种民主的方式。在此过程中,NGO组织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同时我们在阿拉善环保项目中推广的村级“生态保护项目管委会”,也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和训练。

  NGO组织对中国民主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张:前一段时间的“环评风暴”得到了很多环保组织的公开表态和支持,似乎初步体现了NGO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一种愿望。尽管这次风暴很快过去,但是好像让人可以感到,它们正在逐渐找到一种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

  杨:可以这么说。从此次“环评风暴”中可以看出,环保NGO已经认识到、并运用它们自身的力量,这是其正面的效应。从负面看,由于NGO组织自身治理结构的欠缺,NGO的实践能力并不理想。

  张:我对你刚才说的本土NGO话题比较感兴趣。如你所说,本土NGO和政府的关系比较融洽,这与某些国外NGO对抗政府的思路相反。以你做环保为例,你所在的NGO组织在治理环境、改变原有破坏性生产方式的同时,为当地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替代生产方式,而这种立足现实的思路,与政府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更大限度地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理解。这或许也是NGO组织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前提之一。

  杨:涉及环境NGO的类型比较多,大陆的此类组织基本上都不与政府对立,但其价值体系与发展主义对立,因此在观念表达上可能比较激烈。而我们还是追求主流价值观,它从环保出发,但是不反对工商社会的取向。我们的资本背景,也决定在寻求环保价值过程中,不会走向极端。

  张:据我了解,阿拉善生态协会是第一个由企业和企业家出资建立的NGO组织。按照一般的规律,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这类组织也应该逐渐增多。

  杨:在当今社会,企业家把钱带入坟墓已经变成一种可耻行为,越来越多的成功者开始投身公益事业,这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时尚。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只要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停滞,社会剩余增加,这种企业家为公益事业投资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NGO组织目前自身治理、发展能力还很弱,是由于社会自治能力还较弱,NGO内部尽管民主诉求很强,但是其仍未学会科学的民主方法。也就是说,目前NGO组织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它的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重大课题。在今日中国,人们在表达对参与公共事务能力不满的同时,却未意识到参与能力本身的建设是重大问题。(关思宇) 北京青年报 2005年3月8日

   

 【评论】【 】【打印】【收藏】【关闭
搜索
SEE推荐
p
胡德平翻看村民的


版权所有 : 阿拉善SEE生态基金 2004
COPYRIGHT ©2004 SEE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