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当地政府的生态治理工作(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14 11:45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
阿拉善当地政府的生态治理工作
多年来,阿拉善盟盟委、行署带领全盟人民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进行多方面的成功实践。
一、通过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阿拉善盟盟委、行署在 90 年代中期,提出以 “ 适度收缩、相对集中 ” 为核心的 “ 转移发展战略 ” ,作为全盟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目前已成功搬迁牧区人口 2800 多户, 11000 多人,转移生态恶化区牧民 7400 人,其中阿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塔拉图嘎查整体搬迁 137 户, 441 人,退出荒漠化草场面积 3700 平方公里,实现了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双赢。
二、贺兰山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育草项目方面, 1999 年至 2000 年迁出牧民 856 户, 3520 人,退出牲畜 15 万头,实现彻底的退牧还林,保护区面积扩大到 132.8 万亩,林区植被覆盖率由退牧前的 32% 提高到现在的 42% 。
三、打破降水量 200 毫米以下地区属 “ 飞播禁区 ” 的传统论断,自 1981 年以来,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连续实施飞播,有苗面积在 40% 以上的保存面积,达到 136.7 万亩,形成长 120 公里、宽 3—5 公里的人工生物绿化带。据调查,播区植被覆盖度由播前的 0.1—0.5% 提高到 12.8—50.4% ,地上部分生物量由播前的 1.0—2.5 公斤 / 亩增加到 21.5—120 公斤 / 亩,风速降低 17.5—43% ,地表粗糙度提高 35 倍,防沙治沙效果明显,为进一步加快全盟生态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后,在全盟 18 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地区,每年增加降雨量 20 毫米,约 38.6 亿立方米。对干旱地区而言,是用极小的投入换来巨大生态效益。
五、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抢救保护取得进展,经过多年人工培育,复壮胡杨林 10 万亩,增加幼苗约 800 万株,使衰退的胡杨林开始恢复生机,特别是黑河分水用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2003 年 7 月东居延海进水面积已达 23.6 平方公里。 9 月 10 日起,再实施中游地区 “ 全线闭口、集中下泄 ” 计划,至 10 月 15 日,狼心山过流量达 1 亿立方米,东居延海水域面积达 23.5 平方公里,蓄水量达 2400 万立方米。
六、以天然梭梭林为主的林草围封面积达 1096.5 万亩,退化草场的恢复取得成效。天然梭梭林封育三年后,枝条长度增加 2—3.6 倍,平均株高增长 121 厘米,冠幅年均增大 3.1% ,覆盖度由封育前的 9.13 增加到 21.61% ,生物量提高 4.7—8.9 倍,每亩平均新生幼树 70 株以上。草牧场围封保护三年后,生物量提高 3—5 倍,植被覆盖度由 8—12% 提高到 15—32% 。其中较为显著的有:
——2000 年 5 月,国务院和自治区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截至 2002 年底,国家投资 20.9 亿元人民币,完成退耕和荒山荒地造林 580.2 万亩,草地治理和小流域治理 467.2 万亩,水源工程和节水浇灌 2910 处。造林成活率平均达 70% ,人工草地成活率约 85% 。
——2001 年初,阿拉善左旗财政局自筹资金 700 万元,用于牧户搬迁围栏贺兰山。 4 月份,保护区内牧民、牛羊全部撤离,房屋陆续拆除。
——2001 年上半年,飞播林草保有面积 138 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绿色屏障;围栏、复壮天然乔灌残林 175 万亩;发展家庭畜群草原和小生物圈 4500 处 7 万余亩;建成 10 个人工绿洲,面积 30 万亩,安置 2 万多名生态难民。
|